首页> 中文学位 >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证及湿热证代谢组学的差异性研究
【6h】

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证及湿热证代谢组学的差异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简要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西医治疗

2.祖国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简要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3.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的现代化研究

3.1 胃镜像

3.2 X线

3.3 幽门螺杆菌

3.4 胃肠激素

3.5 内皮素、一氧化氮

3.6 调节肽

4.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型

4.1 代谢组学的概念

4.2 代谢组学与中医证的关系

4.3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观察指标

1.3 临床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方法

2.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2.1 一般项目数据分析

2.2 组间数据比较

3.讨论

3.1 消化性溃疡流行病学特点的探讨

3.2 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差异性的探讨

3.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3.4 辨证当辨虚实

3.5 气虚血瘀证与久病入络理论

4.结论

5.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旨在验证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湿热证、气滞证的代谢图谱的差异性,寻找消化性溃疡三个证型在胃镜,以及临床生化中的差异性,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的客观依据,完善其辨证标准,更好的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来源于苏州市中医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的消化性溃疡患者90例,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湿热证及气滞证,每组30例,健康组30例;采集血液标本,收集病人资料,对胃镜病理、代谢物组学、临床生化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DU多于GU,DU的平均年龄小于GU。湿热组中男性最多,气滞组女性最多。活动期多见于实证(气滞证与湿热证);愈合期和疤痕期多见于虚证(气虚血瘀证)。湿热组中Hp的阳性率最高。三组中DU、GU、CU频数以及年龄分布均未见显著差异。气滞组的TBIL、DBIL、IBIL与其他两组有差异。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气滞证、湿热证及正常对照组在代谢物图谱上存在显著差异,实证与虚证之间也有显著差异,实证的气滞证及湿热证有共性及个性。
  结论:消化性溃疡总样本分布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三组证型在性别、溃疡分期、Hp感染率方面、生化指标方面均见差异性。验证了溃疡三组证型的代谢图谱与正常对照组存在的差异性。虚证(气虚血瘀证)与实证(气滞证与湿热证)之间的差异显著。说明病理状态与生理状态存在着差异性代谢物,虚证、实证之间存在差异性代谢物,三个证型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代谢物。这符合中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当辨虚实的理论。提示气虚血瘀证、湿热证及气滞证可能具有物质基础,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对完善中医辨证标准有重要意义,为中医证本质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