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金元时期补益方剂组方结构与配伍规律的研究
【6h】

金元时期补益方剂组方结构与配伍规律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金元时期补益方剂的文献研究

1.金元时期

1.1 金元时期年代范围

1.2 金元时期医学的发展

2.关于补法与补益方剂

2.1 补法与补益方剂的概念

2.2 补法的归类

2.3 补益方剂与补法现代研究进展

2.4 金元时期补益方剂组方配伍规律研究中存在问题

第二部分 金元时期补益方剂数据分析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范围

4.方剂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5.资料整理

5.1 药物名称统一

5.2 药物分类标准

5.3 方剂分类标准

6.研究思路

7.研究方法

8.建立金元时期补益方剂查询数据库

第三部分 金元时期补益方剂统计分析结果

1.金元时期五种补益方剂

2.补气方频次频率分析

3.补血方频次频率分析

4.补阴方频次频率分析

5.补阳方频次频率分析

6.气血双补方频次频率分析

7.全部补益方剂分析结果

第四部分 金元时期补益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分析

1.金元时期补气方组方结构及配伍规律

1.1 以补气药配伍升阳风药为基本构成

1.2 根据气虚生理、病理特点配伍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补血药

2.金元时期补血方组方结构及配伍规律

2.1 以补血药为基本药物

2.2 根据血虚生理、病理特点配伍补气药、清热药

3.金元时期补阴方组方结构及配伍规律

3.1 以清热药配伍补血药为基本构成

3.2 根据阴虚生理、病理特点配伍补气药、补阴药、补阳药

4.金元时期补阳方组方结构及配伍规律

4.1 以补阳药配伍温里药为基本构成

4.2 根据阳虚病理、生理特点配伍收涩药、理气药、补气药

5.金元时期气血双补方组方结构及配伍规律

5.1 以补气药配伍补血药为基本构成

5.2 根据气血两虚生理、病理特点配伍补阳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

6.关于低频率药物的分析

第五部分 结果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呈现出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金元医学既继承前人的成就,又有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环境、自然环境以及自身临床经验的创新。金元时期以后各种流派以及学说,追溯其本源都与金元医学具有一定的联系,因而选择研究金元时期补益方剂组方配伍规律,既能展示金元时期补益方剂的组方配伍特色,也能凝炼传承金元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为今后古代补益方剂的文献研究开阔思路。
  方法:
  1.运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梳理金元时期古籍中的补益方剂。
  2.运用统计学的方法统计分析金元时期补益方剂组方结构与配伍规律。
  3.运用软件技术,建立金元时期补益方剂查询数据库。
  结果:
  第一,全面收集整理了金元时期补益方剂,共收集到金元时期补益方剂429首,其中,补气方134首,补血方36首,补阴方87首,补阳方116首,气血双补方56首。中药238种,共出现3895次,其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为补气药(652次),其次为补阳药(451次)、补血药(421次)。
  第二,总结出金元时期补益方剂组方结构与配伍规律。
  补气方组方结构:补气方以补气药配伍升阳风药为基本构成。最常使用的补气药为:炙甘草29.21%(97次)、人参26.20%(87次)、白术19.58%(65次)、黄芪18.68%(62次)。常用的升阳风药:柴胡21.64%(29次)、升麻18.66%(25次)。
  补血方组方结构:补血方以补血药为基本药物。常用的补血药:当归39.51%(32次)、熟地黄29.63%(24次)、白芍药25.93%(21次)。
  补阴方组方结构:补阴方以清热药配伍补血药为基本构成。常用的清热药:黄柏17.54%(20次)、生地黄16.67%(19次)。常用的补血药:熟地黄37.76%(37次)、当归26.53%(26次)、白芍药18.37%(18次)。
  补阳方组方结构:补阳方以补阳药配伍温里药为基本构成。常用的补阳药:肉苁蓉16.25%(46次)、菟丝子14.49%(41次)、鹿茸11.66%(33次)、补骨脂11.66%(33次)、巴戟天10.25%(29次)、杜仲8.48%(24次)。常用的温里药:茴香27.93%(31次)、附子27.03%(30次)、肉桂17.12%(19次)、丁香10.81%(12次)。
  气血双补方组方结构:气血双补方以补气药配伍补血药为基本构成。常用的补气药:人参28.70%(33次)、黄芪42.86%(24次)、山药32.14%(11次)、白术32.14%(11次)。常用的补血药:熟地黄42.86%(45次)、当归33.33%(35次)、白芍药18.10%(19次)。
  补气方配伍规律:根据气虚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主药配伍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补血药。常用的理气药:陈皮49.02%(50次)、木香20.59%(21次)。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茯苓64.84%(59次)、泽泻20.88%(19次)。常用的补血药:当归50.00%(41次)、白芍药28.05%(23次)、熟地黄18.29%(15次)。
  补血方配伍规律:根据血虚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主药配伍补气药、清热药。常用的补气药:黄芪27.50%(11次)、人参22.50%(9次)、炙甘草15.00%(6次)、白术12.5%(5次)。常用的清热药:生地黄26.67%(8次)、牡丹皮16.67%(5次)。
  补阴方配伍规律:根据阴虚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主药配伍补气药、补阴药、补阳药。常用的补气药:人参29.55%(26次)、黄芪17.05%(15次)、山药11.36%(10次)。常用的补阴药:天门冬28.38%(21次)、麦门冬24.32%(18次)。常用的补阳药:菟丝子16.67%(8次)、杜仲16.67%(8次)、补骨脂16.67%(8次)。
  补阳方配伍规律:根据阳虚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主药配伍收涩药、理气药、补气药。常用的收涩药:五味子21.88%(21次)、山茱萸18.75%(18次)。常用的理气药:木香27.85%(22)、沉香24.05%(19)、川楝子16.46%(13)。常用的补气药:山药27.27%(21次)、白术24.68%(19次)、人参14.29%(11次)。
  气血双补方配伍规律:根据气血俱虚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主药配伍补阳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常用的补阳药:肉苁蓉20.83%(20次)、菟丝子16.67%(16次)、巴戟天12.50%(12次)、杜仲19.64%(11次)。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茯苓62.22%(28次)、泽泻17.78%(8次)。常用的收涩药:五味子36.36%(16次)、山茱萸20.46%(9次)。
  第三,利用Java语言和SQL语言编写,采用JFinal框架设计,建立金元时期补益方剂数据库。金元时期补益方剂查询数据库中包含了429首金元时期补益方剂,其中包括作者、方剂出处、方剂名称、方剂的药物组成等基本内容。金元时期补益方剂查询数据库主要具有方剂查询和方剂管理两大功能。方剂的查询功能通过搜索医家、方剂的出处以及药物名称实现。方剂管理可以实现向金元时期补益方剂查询数据库中添加方剂、删除方剂以及修改方剂等几方面的功能。
  结论:1.从药物使用的类别及频数来看,金元时期补益方剂使用的药物以补气药为最多,共652次,占药物总使用次数的17%;其次为补阳药,共451次,占药物总使用次数的12%;再次为补血药,共421次,占药物总使用次数的11%。
  从补益方剂分类来看,金元时期补益方剂以补气方为最多,共134首,占总方剂数的31.24%,其次为补阳方,共116首,占总方剂数的27.04%。
  金元时期补益方剂以补气、补阳为主可能受三个方面的影响。(1)宋代医学的影响。宋代与金元时期紧密相连,宋代的医学思想必然会对金元时期医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宋代《局方》盛行,内多温补之剂,金元时期补益方剂以补气、补阳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所影响。(2)自然气候环境的影响。根据气象学研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四个最寒冷的时期,金元时期处在第三个最寒冷时期,即公元1200年左右,因此,较多地使用温热之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自然气候环境的影响。(3)社会环境的影响。从金建立至元灭亡的250年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食不果腹,必然身体赢弱,脾胃虚损,气虚严重者甚至阳虚,这些均对金元时期的医家的治法方药有一定的影响。
  2.金元时期补益方剂在补益的同时,多配以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等,扶正祛邪,标本兼施,具体体现了“虚则补之”的正治之法以及标本兼施之治法和补而不滞的补益思想。
  3.金元时期补益方剂组方配伍规律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即补气方中升阳风药的配伍。补中升阳法乃李杲所创,即以补中益气药配伍升阳风药,以补气药补益中焦,顾护脾胃,充实元气。在补中的同时,配以升阳风药,使清阳之气得升,脾胃之气得以恢复,从而元气得以充养。升阳风药多用柴胡、升麻、防风。益气升阳法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如应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低血压病、便秘、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抑郁症、泄泻、颈椎病等一系列内伤杂病,李东垣的益气升阳理论对于现代临床治疗疾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