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综合干预措施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的菌种定植研究
【6h】

基于综合干预措施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的菌种定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医疗质量控制标准

2、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的预防

3、人工气道气管导管在VAP发生中的作用

4、既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非抗生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现状

1、机械通气并发症

2、VAP的诊断

3、VAP发生的机制

4、VAP预防措施

4.1 严格控制设备污染、防止细菌的传播

4.2 误吸预防措施

4.3 减少上呼吸道消化道细菌的定植、改善分泌物引流

4.4 VAP预防策略及流程管理

5、小结

第三部分 综合干预措施在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中的效果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VAP诊断标准

1.4 评价指标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2.2 持续质量改进原因分析

2.3 不良事件及感染指标发生情况

2.4 机械通气时间、住院(icu)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3 讨论

3.1 影响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2 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

第四部分 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的菌种定植研究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VAP诊断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2.2 两组患者ETT管壁及痰培养菌种分布情况

2.3 两组患者ETT管壁、痰培养阳性情况,两组患者痰培养结果与ETT管壁培养一致情况

2.4 两组患者感染及终末指标情况

3、讨论

3.1 研究的必要性及代表性

3.2 气管导管及下呼吸道菌种定植的类别、关系及原因分析

3.3 不同时间更换导管的影响

3.4 不同时间更换导管的经济效益及安全性比较

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1.评价综合干预措施在急诊重症监护室单元(E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探讨基于综合干预措施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更换频率对气管导管菌种定植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我院E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比较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患者的气道护理质量,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未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的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病原检测情况、VAP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指标;并采用前瞻、随机、对照设计,对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的气管切开伴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7天及14天更换气管导管组,留取两组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痰)培养及药敏试验、气管导管管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导管菌种定植情况、VAP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机械通气时间及转归。
  结果:
  (1)综合干预措施在E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共纳入314例患者,对照组151例,观察组163例。两组平均年龄42.4±13.6和43.2±14.3岁,两组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分别是86(56.95%)和91(55.83%)例,APACHEⅡ评分是16.7±2.7和16.2±2.3,谵妄比例是83(54.97%)和91(55.83%)例,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的持续质量改进检查表分值结果分别为81±4.5和93±2.7,观察组质量控制结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操作不规范、漏执行、评估不准确、交接班错误或遗漏、检查不及时次数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意外拔管次数(含非气管导管)分别为35和9次,气管导管堵管例数分别为13和2次,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7(64.24%)和58(35.58%)例,VAP发生率为65(43.05%)和17(10.43%)例,观察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机械通气(MV)时间为10.6±2.1和8.3±1.3天(t=7.30,p=0.032),住院时间为14.6±3.3和11.5±1.7天(t=10.57,p=0.025),住院费用为11.4±3.5和8.7±2.3万元(t=8.13,p=0.021),观察组MV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下降,住院费用也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基于综合干预措施的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气管导管更换频率对气管导管菌种定植情况的研究,共纳入218例患者,其中7天更换气管导管110例,14天更换气管导管108例。218例患者,气管切开第14天ETT管壁培养阳性165例(75.69%),痰培养阳性86例(39.45%),痰培养、ETT管壁培养存在相同病原菌的75例;其中7天组分别是72例(65.45%),36例(32.72%),27例(75.00%);14天组是93例(86.11%),50例(46.30%),48例(96.00%),p<0.05。7天组与14天组相比,导管菌种定植发生率较低,痰培养阳性率也比较低,有统计学意义。
  (3)7天更换气管导管相比14天更管气管导管,死亡率虽下降,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VAP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机械通气(MV)时间相比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通过建立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相关风险管理质量,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不良事件及VAP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改善患者预后。
  (2)基于综合干预措施的使用一次性气管导管患者,7天更换气管导管比14天更换气管导管,其菌种定植发生率、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降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