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痰热失眠病机变化浅析及清痰养阴法治疗痰热阴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6h】

痰热失眠病机变化浅析及清痰养阴法治疗痰热阴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1 失眠病名源流

1.2 失眠病因病机源流概述

2 失眠痰热证的病因病机研究

2.1 情志失调

2.2 饮食失节

2.3 劳逸失度

2.4 自然环境的改变

2.5 年老体虚

2.6 体质变化

2.7 其他因素

2.8 总结

3 中药治疗失眠概述

3.1 清热化痰法

3.2 补益心脾法

3.3 交通心肾法

3.4 益气镇惊法

3.5 琉肝泻火法

3.6 温阳治疗法

3.7 中成药

3.8 总结

4 西药治疗失眠概述

4.1 镇静催眠药物

4.2 非镇静催眠药物

4.3 总结

第二部分 痰热失眠病机变化浅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研究结果

3.1 人口学情况

3.2 证型分布

第三部分 清痰养阴法治疗痰热阴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2.6 治疗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疗效评定标准

2.9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痰热失眠病机变化浅析部分

1.1 失眠多见于女性患者

1.2 失眠多见于中年患者

1.3 痰热失眠病机变化浅析

1.4 总结

2 清痰养阴法治疗痰热阴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部分

2.1 清痰养阴方的确立

2.2 百乐眠胶囊

2.3 艾司唑仑

2.4 疗效分析

3 临证体会

3.1 重视精神调摄

3.2 四诊要合参

3.3 补益需除痰

3.4 治痰要理气

3.5 养阴要防痰

3.6 清热要活血

3.7 慎用助阳药

4 问题与展望

4.1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4.2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痰热失眠病机变化浅析
  目的:初步探讨痰热失眠的病机变化规律,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方法:经过阅读大量文献,及从门诊大量失眠患者的临证经验中得出,现代社会大多数失眠患者就诊时有痰热证候,表明痰热易扰心神且致脏腑气血失和而缠绵难愈,但临床中单纯的痰热证并不多见,往往虚实夹杂,较为复杂。本研究以在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筛选出250例以痰热证为主的失眠患者,进行证候主次兼夹的整理分析和归纳,统计总结出痰热失眠的常见证候分布,并初步探讨痰热失眠的病机变化,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结果:(1)性别分布:男性78例,女性172例,男女比例为1∶2.21;(2)年龄分布:青年组(<45岁)60例,占24%;中年组(≥45岁且<60岁)131例,占52.4%;老年组(≥60岁)59例,占23.6%。平均年龄51.62±11.02(岁);(3)250例具有痰热证候的失眠患者的具体证型,结果示:单纯的痰热证为3例,仅占1.2%;痰热阴虚型为93例,占37.2%;痰热内蕴,心胆气虚型为28例,占11.2%;痰热内蕴,心脾两虚型为56例,占22.4%;痰热内蕴,肝气郁结型为12例,占4.8%;痰热内蕴,心肝火旺型为5例,占2%;风痰火上扰型为47例,占18.8%;痰瘀互结型为6例,占2.4%。
  结论:(1)失眠多见于女性患者;(2)失眠多见于中年人;(3)单纯的痰热失眠并不多见,多以痰热为主线,随着失眠的起病及病情变化会出现各种兼夹或滋生证候,其中痰热阴虚型失眠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第二部分清痰养阴法治疗痰热阴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清痰养阴法治疗痰热阴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的90例痰热阴虚型失眠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对照试验,分为治疗组(黄连温胆汤合天王补心汤加减+艾司唑仑)60例和对照组(百乐眠胶囊+艾司唑仑)30例。治疗组根据患者证候的变化,在清痰养阴方的基础上酌情调整用药,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月。1月后分别评价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中医临床证候评分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
  结果:(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都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指数,尤其在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入睡时间、改善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能够显著地改善失眠患者所伴发的睡眠不安、心烦易怒、胸闷、多梦易醒、舌红、苔黄腻等兼夹症状(p<0.05)。
  (3)睡眠质量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3例(5.1%),显效10例(16.9%),有效40例(67.8%),无效6例(10.2%),总有效率89.8%;对照组痊愈0例(0),显效1例(3.3%),有效22例(73.3%),无效7例(23.3%),总有效率76.7%。两组综合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18例(30.5%),显效34例(57.6%),有效3例(5.1%),无效4例(6.8%),总有效率93.2%;对照组痊愈0例(0),显效1例(3.3%),有效18例(60.0%),无效11例(36.7%),总有效率63.3%。两组综合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清痰养阴法可有效改善痰热阴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值得临床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