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区域平均入梅异常和梅雨经向非均匀分布特征研究
【6h】

区域平均入梅异常和梅雨经向非均匀分布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第一章序言

§1.1研究梅雨的目的和意义

§1.2梅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2.1梅雨的划分

§1.2.2梅雨的时间变化特征

§1.2.3梅雨的影响因子

§1.3问题的提出

§1.4本文研究的内容

§1.5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资料和方法

§2.1资料和简介

§2.2理论方法

§2.2.1长江中下游梅雨区及特征站点的确定

§2.2.2基本气候态的统计量

§2.2.3相关统计量

§2.2.4基本气候态的统计检验

第三章区域平均入梅指数及入梅异常年海气背景特征

§3.1引言

§3.2区域平均入梅指数的定义

§3.3入梅早晚和梅期长度及梅雨总量之间的关系

§3.4早、晚梅年入梅同期海气异常特征

§3.5早、晚梅年入梅前期海气异常特征

§3.6本章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长江中下游梅雨经向非均匀分布特征

§4.1引言

§4.2梅雨期降水经向非均匀分布特征

§4.3梅雨经向非均匀分布异常年同期大气背景特征

§4.4梅雨经向非均匀分布异常年前期海气背景特征

§4.5本章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总结和讨论

§5.1主要结论

§5.2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附图

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和长江中下游梅雨过程数据集定义了一个区域平均入梅指数,通过对梅雨距平场的EOF分析,揭示了梅雨的经向非均匀分布特征,并利用欧洲中心(ECMWF)的ERA40和NCEP1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扩展重建海温(ERSST)资料统计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早、晚和南涝(旱)北早(涝)梅雨异常的气候特征,并提出了若干前兆信号。主要结果如下: (1) 区域平均入梅指数及入梅异常年海气背景特征 本文首先定义了一个区域平均入梅指数来表征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入梅的早晚,然后经简单相关分析发现入梅早(晚),梅期往往偏长(短),梅雨总量偏多(少),而偏相关分析显示入梅早晚与梅雨总量没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梅雨总量主要受梅期长短的支配,而与入梅早晚没有直接的联系。入梅同期(6月份),早梅年长江流域对流层低层经向温度梯度较晚梅年明显得多,梅雨锋明显比晚梅年偏北。早梅年,南亚高压东伸,西风急流偏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东亚夏季风和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风偏强,Walker环流偏强;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偏低,北太平洋中、西部海温明显偏高;晚梅年情况基本相反。入梅异常年前期也可能存在着某些异常信号:入梅早(晚)年,北半球冬季西太平洋暖池附近的海温偏高(低),赤道辐合带活跃(弱),局地Hadley环流偏强(弱);北半球春季菲律宾周围的对流偏强(弱);4~5月份太平洋低纬度地区海温偏高(低);12~5月份澳洲大陆周围的海区海温持续偏高(低)。 (2)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经向非均匀分布特征 尽管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降水在多数年份具有一致的空间变率,然而在有些年份却呈现出南北反相的变化特征,即南涝(早)北早(涝),而此时整个梅雨区的降水量往往接近正常。对梅雨降水经向分布异常年海气背景特征的研究发现:南涝北早年,梅雨期(6~7月份)低层锋区和水汽辐合中心偏南,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200hPa南亚高压位置偏南:前期2月份南、北半球环状模(SAM和NAM)偏强,北半球冬、春季中国近海海温偏高。南旱北涝年,情况基本相反。此外,前期ENSO对梅雨期降水经向非均匀分布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