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
【6h】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摘要

前言

1问题的提出

1.1基于临床需要的思考

1.2基于无望感/自尊理论本土研究的思考

1.3基于发展抑郁的归因训练的思考

1.4基于繁荣归因概念在我国临床心理学领域应用的思考

2研究综述

2.1抑郁无望感/自尊整合理论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观点

2.2抑郁归因理论的相关问题

2.2.1抑郁归因理论的影响因素

2.2.2归因方式的形成

2.2.3归因方式的稳定性

2.2.4归因方式之于抑郁的特异性

2.3抑郁无望感/自尊理论的研究趋势

2.4抑郁与人格的关系

2.5抑郁的归因训练

2.5.1归因训练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2.5.2归因训练治疗抑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5.3自尊和人格因素在归因训练中的意义

3研究一归因方式问卷的修订与质量分析

3.1研究目的

3.2研究方法

3.2.1研究对象

3.2.2研究程序

3.3结果与分析

3.3.1 Alpha信度

3.3.2结构效度

4研究二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应用

4.1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4.1.1研究目的

4.1.2研究假设

4.2研究方法

4.2.1研究对象

4.2.2研究工具

4.3结果

4.3.1归因方式与抑郁的关系

4.3.2对抑郁的无望感/自尊整合理论的检验

4.3.3人格与抑郁的关系

4.3.4应激与抑郁的关系

4.3.5抑郁的回归分析

4.3.6抑郁的结构方程模型

4.4讨论

4.4.1归因方式与抑郁的关系

4.4.2自尊与抑郁的关系

4.4.3人格与抑郁的关系

4.4.4应激与抑郁的关系

4.4.5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

5研究三归因方式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5.1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5.1.1研究目的

5.1.2研究假设

5.2研究方法

5.2.1研究对象

5.2.2测量工具

5.3结果

5.3.1归因方式与人格的相关分析

5.3.2不同人格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差异

5.4讨论

6研究四抑郁大学生团体归因训练的临床研究

6.1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6.1.1研究目的

6.1.2研究假设

6.2研究方法

6.2.1研究对象

6.2.2干预方法

6.2.3干预场所与设施

6.3结果

6.3.1文字资料的前后对照

6.3.2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

6.4讨论

7研究结论

8思考与讨论

8.1关于抑郁心理病理学的思考

8.2关于归因方式形成的思考

8.3关于抑郁治疗和预防的启示

8.4关于抑郁团体归因训练的思考

8.4.1抑郁团体归因训练的有关问题

8.4.2抑郁团体归因训练的优势与局限

8.5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归因方式问卷

附录B团体咨询的形式

后记

展开▼

摘要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整合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Abramson,Metalsky等从归因方式、无望感和自尊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抑郁的认知理论,近年来已成为抑郁研究的热点。抑郁的归因训练是Seligman在这个理论最初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从归因方式入手治疗抑郁的认知行为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为了在大学生被试中探索抑郁与归因方式、无望感、自尊、人格以及应激的关系;探索归因方式形成的人格因素;尝试建立一套抑郁的团体归因训练方法,并在抑郁大学生中检验其疗效。本研究对514名大学生进行了Beck抑郁量表(BDI)、归因方式问卷(ASQ)、自尊量表(SES)和卡特尔16项人格问卷(16-PF)的测量以及应激情况的评定与统计分析;自行设计了归因训练的方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对其进行了临床干预研究,3对小组分别进行了BDI、ASQ和SES的测量比较。 结果显示:1、验证了归因方式和自尊与抑郁的直接关系,以及在人格影响抑郁中的中介作用,验证了无望感与抑郁的相关以及宿命归因与抑郁的相关。2、抑郁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包括:低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高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焦虑,内向和感情用事。3、应激性生活事件在抑郁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4、建立了抑郁无望感/自尊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5、消极归因方式的核心人格包括:高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焦虑,感情用事,心理健康的个性因素分低。6、抑郁的团体归因训练在对抑郁大学生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总之,本研究在大学生被试中验证和澄清了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建立了该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自行设计的抑郁的团体归因训练可以有效的治疗大学生抑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