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
【6h】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导论

1.1问题的提出:透明与模糊之争

1.2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3论文结构和安排

1.4本文创新之处

2货币政策透明度:概念及文献评述

2.1货币政策透明度概念

2.1.1货币政策透明度狭义概念

2.1.2货币政策透明度广义概念

2.2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的历史演进

2.3新时期视角下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

本章小结

3实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意义

3.1货币政策透明对中央银行信誉的影响

3.2货币政策透明度降低通货膨胀水平

3.2.1透明度提高对降低通胀的模型分析

3.2.2透明度提高对降低通胀的理论分析

3.3最优透明度的度量

3.3.1保守型中央银行应增强透明度

3.3.2透明度应该视各国情况不同而设定

本章小结

4代表性国家货币政策透明度实证研究

4.1透明度研究指标分类

4.1.1统计描述法

4.1.2问卷调查法

4.1.3市场信息反馈以及时间序列动态研究法

4.2美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现状研究

4.2.1数据描述

4.2.2模型及方法

4.2.3结论

4.3韩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实施效果分析

4.3.1 E-G指标介绍

4.3.2韩国货币政策透明度E-G指标分析

4.3.3结论

本章小结

本章附表

5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现状及制度安排

5.1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度实践

5.1.1目标透明度缺失

5.1.2过程透明有待提高

5.1.3信息透明度不够充分

5.2适合我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框架

5.2.1外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实现情况的框架考察

5.2.2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度框架体系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货币政策的功能在于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实现中央银行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无论这一目标是物价稳定还是经济增长或是其他,最终的效果和货币政策实施方式密不可分。在西方许多学者的研究中,货币政策透明度被确信会减少货币当局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这在实践中表现为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不断提高其政策透明度,并因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与此相比,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仍表现出更多的模糊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控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对改善我国人民银行的政策调控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的“透明与模糊之争”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80年代之前,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遵循政策“模糊”的态度以获取意外的政策收获。当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 Prescott,1977)首次将“时问非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概念引入宏观经济学之后,引发了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货币政策规则逐步进入各国货币政策实施制度中,同时货币政策透明度明显增强。 本文的第三章对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着眼于说明透明度原则有效增强中央银行声誉,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同时,引入附加成本的预期模型对货币政策透明度原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央银行通过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能有效地传递信息,降低公众形成预期的信息成本,所以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越大,通货膨胀越低。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英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家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后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平均的通货膨胀率降低以及通胀变化减小与透明度提高相一致。 本文的第四章介绍了代表性中央银行——美国和韩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实施情况。由于两国在政策背景、金融市场的发震程度上存在差异,所以在分析时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两者进行观察。对美国采用市场分析方法观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动对市场波动的影响,选取有代表性的联邦基准利率为政策指标,将三个月和六个月的国库券利率的波动作为市场指标,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比较1993年前后美国货币政策的效果。结果表明,1993年以后美国贷币政策透明度增强后,市场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减少了市场波动。本文同时对韩国货币政策进行了E-G指标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韩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得分明显增加,这成为韩国顺利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条件。最后,本文提出了研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最终目的——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框架。在分析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不足的同时,提出建立包含目标透明、过程透明和信息透明三个方面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框架体系,并针对每个部分说明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建议,以最终实现适合我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