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床上的爱丽斯》的互文性解读
【6h】

《床上的爱丽斯》的互文性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Chapter Two Sontag’s Alice—A Fictionalized Character of Alice James

Chapter Three Intertextuality in Alice in Bed

Conclusion

Works Cited and Consulted

Acknowledgments

展开▼

摘要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当代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电影剧本等;内容涵盖文学、哲学、历史、音乐、摄影、美术、电影等方面。本文选取其1993年出版的剧本《床上的爱丽斯》为研究对象,从互文性的理论角度解读这部花费桑塔格一生心血的作品。在剧本中,桑塔格将爱丽斯·詹姆斯——美国伟大的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伟大的心理学家、伦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妹妹的生平,以及小说家卡洛儿·刘易斯的小说《爱丽斯漫游奇遇记》中主人公的经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虚构成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剧本内容打破了现在、过去、未来的界限,将读者带进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从而拓展了读者的思维空间、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愉悦感。剧本第五幕中桑塔格戏仿了《爱丽斯漫游奇遇记》中的“疯狂茶会”情节,邀请了两位十九世纪重要的美国女作家——艾米莉·狄金森和玛格丽特·福勒的亡灵,以及十九世纪舞台上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愤怒女性——迷尔达(出自《吉赛尔》)和昆德丽(出自瓦格纳的《帕西法尔》)一同出席她的茶会,与爱丽斯探讨自我身份问题,并影射出她卧床不起的根本性原因。通过互文性的写作手法,桑塔格打破了传统的自足、封闭的文本观念,动摇了文本原创性的权威,否认了文本存在的固定意义,在文本创作中挑战了历史的精确性和读者的阅读审美过程。从互文性角度解读《床上的爱丽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