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苏珊·朗格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研究及其对艺术教育的启示
【6h】

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苏珊·朗格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研究及其对艺术教育的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一、问题之源

二、研究之因:

(一)苏珊·朗格符号美学的研究现状

(二)西方对艺术“生命形式”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之脉

第一章 苏珊·朗格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的土壤及源泉

一、朗格的生平和著述

二、朗格艺术符号美学思想简介及来源

(一)怀特海的逻辑符号论

(二)卡西尔的人类文化符号论

三、西方生命形式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西方哲学家对于艺术“生命形式”的相关论述

(二)西方生命美学对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艺术是一种符号

一、艺术即是一种符号

二、艺术是一种表现性(表象性)符号

三、艺术符号与艺术中的符号

四、艺术符号的创作过程--艺术抽象

五、幻像化--艺术抽象的关键

小结

第三章 艺术是生命的投射

一、艺术是情感的形式

二、情感与生命的关系

三、艺术是对生命的投射

小结

第四章 艺术自身是一种生命形式

一、生命形式的内涵

二、艺术作为生命的一种逻辑形式

三、生命形式的意味

四、直觉把握生命意味的形式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艺术的“气韵生动”形式理论

一、中国哲学即生命哲学

二、中国艺术是对天地生命精神的表现

(一)艺术家内在生命精神的写照

(二)天地生命精神的颂扬

(三)天地生命精神即是“和”的精神

三、中国艺术是一种“气韵生动”的形式

(一)气韵生动之内涵

(二)“气韵生动”之原理

四、观照--体味--妙悟的审美感知方式

(一)观照

(二)体味

(三)妙悟

小结

第六章 回归生命之根的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为何要回归生命之根

二、对几种艺术教育理论的反思

(一)艺术工具论的艺术教育观

(二)艺术本位论的艺术教育观

三、朗格的生命形式理论对艺术的教育的启示--回归生命之根

(一)关于艺术创造--艺术“生命形式”的自然“生成”

(二)关于艺术欣赏--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苏珊·朗格(Susanne K.L anger,1895-1985)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位具有卓越成就的女性美学家。她秉承和发展了卡西尔的人类文化符号论,将艺术视为一种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并将这些原理广泛运用到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符号美学体系,是符号论美学的集大成者。
  “生命形式”概念是朗格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首先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被提出,在《艺术问题》和《心灵:论人类情感》中则作了专章论述。从朗格对“生命形式”的定义,我们发现朗格将艺术的本质从“符号”、“情感的形式”、“生命的投射、”最终定位在“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即“生命形式”上。虽然后人只是强调了她的符号美学创始人的身份,但仔细研究朗格的美学思想会发现,“生命形式”是其艺术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其艺术哲学思想中的每一部分都是指向艺术的“生命形式”理论,每一部分都可以在艺术的“生命形式”理论中找到答案,每一部分也都是在证明“艺术即是一种生命形式”。它就像一条连结人类生命与艺术形式之间的纽带,一方面强调艺术是对人类情感与内在生命的表达,艺术是人类生命的投射,肯定了“艺术表现生命”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也将艺术自身视为一种有机的“生命形式”,关注艺术形式本身的独立审美价值。通过这条纽带,人的情感现实、生命形式和艺术之间的血脉相连。因此,“生命形式”是开启朗格艺术哲学体系的一把新的钥匙,为我们展现了朗格艺术哲学的更为丰富和精彩的内涵,同时它突破传统美学中“情感”与“形式”二元对立的桎梏,将这种二元对立统一在“生命形式”这一概念中,为我们把握艺术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之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研究从苏珊·朗格“生命形式”概念去切入其符号艺术哲学,通过“生命形式”这一红线将朗格的艺术理论进行有机融合,建构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理论。在此基础上,与中国艺术之“气韵生动”形式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总结出艺术形式生命内涵以及艺术与生命的关系,获得对艺术本质的崭新认识--艺术是与生命“血脉相连”的“生命形式”。最后,在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的视野下审视我国当前的艺术教育现状,针对当前艺术教育中“生命”的缺席和遮蔽,提出“回归生命之根的艺术教育”的构想。从艺术与生命的关系,阐述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的自然生成过程,艺术欣赏则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过程,强调艺术教育就是要尊重和培养学生“有感而发”的艺术表达习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所蕴含的“生命”力量,并与这种艺术“生命”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以实现人之生命与艺术之“生命”的丰盈和生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