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回归精神分析的基础——利希滕贝格的动机系统理论研究
【6h】

回归精神分析的基础——利希滕贝格的动机系统理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1章 生平及思想来源

1.1 利希滕贝格的生平与学术经历

1.2 思想来源

1.2.1 自体心理学的影响

1.2.2 主体间性理论

1.2.3 婴儿的实证研究

第2章 动机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2.1 基本概念

2.1.1 动机系统

2.1.2 生活经验

2.1.3 情感

2.1.4 自体感

2.1.5 自体客体经验

2.2 基于调节生理需求的动机系统

2.2.1 新生儿的主动适应

2.2.2 生理需要的扰乱

2.2.3 形成的影响因素

2.3 依恋-亲和动机系统

2.3.1 依恋的知觉-情感-行为模式

2.3.2 分化的自体

2.3.3 亲和动机的新视角

2.4 探索-坚持动机系统

2.4.1 问题解决和动机系统

2.4.2 系统的核心情感:能力感

2.5 厌恶动机系统

2.5.1 系统的先天存在和独立性

2.5.2 从厌恶反应到问题解决

2.5.3 反抗或撤退式的情感

2.6 感觉-性欲动机系统

2.6.1 婴儿的性欲问题

2.6.2 感觉愉悦和性兴奋的分离假设

2.6.3 两种性别的生活经验

2.6.4 性质独特的情感体验

第3章 动机系统理论的临床应用

3.1 心理治疗观

3.1.1 治疗的关注点

3.1.2 分析师与病人:一种主体间的关系

3.1.3 探索精神:治疗过程的推动者

3.2 临床技术

3.2.1 知觉的神入模式技术

3.2.2 模型场景技术

3.2.3 其他技术

3.3 R先生的案例研究

3.3.1 案例情况

3.3.2 案例分析

3.3.3 案例评价

第4章 简要评价与展望

4.1 贡献

4.1.1 构建了精神分析学中独特的动机理论

4.1.2 扩展了自体心理学对自体客体的理解

4.1.3 整合了婴儿的实证研究

4.2 局限

4.2.1 理论的简单化和技术的复杂化

4.2.2 精神分析传统模式的丧失

4.2.3 其他领域研究的适用性尚不明确

4.2.4 临床技术的使用存在争议

4.3 展望

4.3.1 动机系统理论的完善

4.3.2 临床技术的推广

4.3.3 其他研究的应用

4.3.4 神经科学研究的融合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约瑟夫·利希滕贝格(1925-)是当代著名的自体心理学家。他将自体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联系起来,在主体间性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机系统理论。他认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动机系统,它由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构成,生活经验在子系统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情感和自体感在动机系统的组织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五个子系统的解释上,他指出基于调节生理需求的动机系统由新生儿的主动适应开始产生和发展;依恋-亲和动机系统包括了对照顾者和对群体的依恋,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自体分化的机制;探索-坚持动机系统由婴儿的问题解决产生,通过游戏和照顾者-婴儿的相互作用得到发展;厌恶动机系统来自对抗和撤退反应这两个先天反应,厌恶性反应和厌恶情感都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感觉-性欲动机系统分为感觉愉悦和性兴奋两种动机成分,男女婴儿具有不同的感觉愉悦和性兴奋活动模式。他在临床观点上强调精神分析师对情感、生活经验的关注,认为这是分析师了解病人动机的重要内容。同时,他在动机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保持并改进科赫特的神入技术,独创了模型场景技术,并提倡充分利用病人的非语言信息来理解其认知和情感。动机系统理论丰富了精神分析学的动机理论,发展了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同时也面临着质疑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推广和外部整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