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6h】

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安全阐释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其力量资源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三)构成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资源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及其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二)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

三、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关系透视

(一)意识形态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

(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渊源及在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作用

一、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软实力因素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作用

(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对群体舆论的引导和整合能力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免疫能力

第三章 文化软实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所取得成就与面临挑战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取得的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功效显著

(二)文化产业高度发展,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日趋牢固

(三)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创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手段更加先进

(四)积极开展文化外交,营造良好的国际文化交流格局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文化面临现代化转型困难

(二)信息网络化加剧了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难度

(三)文化体制机制层面依然存在制约因素

(四)经济全球化裹挟下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渗透

第四章 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举措

一、以开发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坚实的力量源泉

(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借鉴他国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贡献度

二、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中心环节,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可以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与此同时,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综合国力,时代呼唤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多层面的文化侵略,以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软实力”已经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在国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思想活动空前活跃,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发生动摇。因此,继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随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系列新论断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体现了我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理论渊源上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有着显著的功效,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困难,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依然存在等,对于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首先,开发和利用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再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