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可达性的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研究
【6h】

基于可达性的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2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区域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2.1.1 国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2 区域空问结构理论基础

第3章 京津冀地区可达性分析

3.1 可达性方法简述

3.1.1 基于ArcGIS的可达性测算方法

3.1.2 可达性测算对象和数据来源

3.2 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3.2.1 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3.2.2 城镇间可达性演化特征

第4章 京津冀地区空间关联分析

4.1 研究方法及改进

4.1.1 空间自相关分析

4.1.2 构建基于可达性的空间权重矩阵

4.2 不同空间权重矩阵的热点分析对比

4.2.1 热点分析结果对比

4.2.2 空间权重矩阵的评判

4.3 经济发展类型分区

4.3.1 计算过程

4.3.2 经济发展区的类别

4.3.3 演化分析

4.3.4 经济发展类型区与热点区的对应关系

第5章 京津冀地区空间联系分析

5.1 研究指标和模型

5.1.1 城市中心性指数

5.1.2 引力模型

5.1.3 场强模型

5.2 城镇间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

5.2.1 测算结果

5.2.2 城镇间经济联系流量分析

5.2.3 城镇间经济联系流向分析

5.2.4 中心城镇等级划分

5.3 城镇腹地范围的演化特征

5.3.1 划分方法

5.3.2 腹地范围演化分析

5.4 京津冀城镇体系与可达性

5.4.1 可达性技术对模型的修正

5.4.2 城镇间经济联系“汇”的可达性

第6章 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规划

6.1 吴良镛的“一轴三带”方案

6.2 肖金成的“一轴两带三城四区”方案

6.3 规划方案的对比评价

6.3.1 空间布局整体导向一致

6.3.2 立意侧重不同

6.4 基于可达性视角的京津冀空间规划建议

6.4.1 本文研究与空间结构规划方案契合性分析

6.4.2 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规划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7.1.2 基于可达性空间权重的京津冀地区空间关联特征

7.1.3 基于可达性的京津冀地区空间联系特征

7.1.4 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规划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的特征和演化过程,意在为京津冀地区的空间布局规划提供一定借鉴;尝试利用可达性技术修正研究空间结构的经典模型,更新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因子。此为本文的研究目的。
  以京津冀地区154个城镇为基础研究单元,在测算可达性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空间关联和空间联系特征,以揭示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自1995年来的演化过程。基于以上分析结论与京津冀地区现有规划方案的对比,提出对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规划的建议。
  采用成本加权栅格算法测算京津冀地区的可达性,纵向分析1995年、2003年和2011年京津冀地区可达性空间格局的演化。在区域视角下,可达性整体显著提高,但改善程度存在内部差异。在两两城镇间,可达性水平提高,可达性结构得到改善,一日交流圈内的城镇数量增多。分别基于可达性空间权重矩阵、边邻接权重矩阵和反距离权重矩阵,对京津冀地区进行热点分析,对比发现可达性空间权重矩阵能更好地拟合现实。选择基于可达性空间权重矩阵测算LocalMoran'sⅠ系数,分析京津冀地区高原区、山地区、平原区和盆地区等四个经济发展类型区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引入可达性修正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研究京津冀地区空间联系。京津冀地区城镇间经济联系的特征反映在经济流量和流向两方面。在流量上,呈现由均衡局势演化为急剧聚集局势,而北京和天津是稳定的核心经济流量集聚地,石家庄和唐山是次级汇。在流向上,组团发展明显,一轴两带结构渐趋明朗,即京津发展轴和环渤海带、唐山——北京——石家庄——邯郸一带。京津冀地区空间关联和空间联系的有关结论与吴良镛“一轴三带”和肖金成“一轴两带三城四区”的规划方案相契合,并提出对该地区空间结构规划的建议,表明基于可达性分析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