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政治变革与身份认同--近代知识女性的“贤妻良母”观(1898--1918年)
【6h】

政治变革与身份认同--近代知识女性的“贤妻良母”观(1898--1918年)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本题目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维新时期强国保种话语下的新型“贤妻良母”观

第一节 强国保种语境下提出近代意义上的“贤妻良母”观

一、新型“贤妻良母”观的提出

二、新型“贤妻良母主义”的思想来源

第二节 维新运动中女性的“贤妻良母”女学观

一、参与维新事业的女性

二、女性的“贤妻良母”女学观

三、觉醒女性认同“贤妻良母”女性身份的原因

第二章 辛亥革命背景下知识女性的“贤妻良母”观

第一节 20世纪初知识女性的身份重塑

第二节 从“贤妻良母”到“女国民”

一、批判“贤妻良母”的女学观

二、走出家门,做女英雄、女豪杰

三、自立自强,不局限于家庭角色

第三节 家庭责任与政治权利之争

第三章 尊孔守旧与社会危机影响下的“贤妻良母”选择

第一节 革命失败,回归家庭的无奈与折中

一、妇女解放运动的衰退

二、“贤妻良母”浪潮的回归

第二节 “贤妻良母”身份的新内涵

一、尽“女国民”义务的一种手段

二、女子的家庭贡献与男子的社会贡献同等重要

三、“贤妻良母”于国家前途至关重要

第四章 近代知识女性“贤妻良母”观的特点和评价

一、对“贤妻良母”观认识的复杂性与多重性:传统、西方与国家主义的互动

二、突破与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近代中国,新“贤妻良母”观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出现,它以不同于传统的贤良观成为近代先进人士探讨的重要问题。对于近代“贤妻良母”观的研究,学界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多关注的是近代“贤妻良母”观本身的发展历程和有关“贤妻良母”观的争论。对于“贤妻良母”的主体——女性的声音,学术界却鲜有专门的研究。本文以近代知识女性的“贤妻良母”观为切入点,以时间顺序为主分四章来论述在近代民族主义的浪潮下,政治变革、国家话语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影响。 第一章论述了清末维新时期具有近代意义的“贤妻良母”观的提出和觉醒的女性们对这一理念的支持与认同。维新时期,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下,为强国保种,维新人士提出了塑造新型“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理念。作为最初觉醒的知识女性,她们在自身知识体系和觉醒程度的影响下,自觉充当起男性所提倡的“贤妻良母”观的推广者,甚至的成为了这一理念的最先实践者。 第二章论述了在辛亥革命前后,在革命运动和妇女解放思潮的推动下,一些精英女性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妻职母职,她们走出家门,尽与男人一样的义务,争取与男人一样的权利。以秋瑾为代表的激进女性,走出家门,投身革命事业,不做贤妻良母,要做女英雄、女豪杰;名医张竹君在不否定女性性别角色的前提下,提倡女性应自立自强,不应局限于家庭。在革命取得胜利后,面临着政治权利的重新划分,男女两性出现了性别话语的冲突,男性以妇女的天职应在家庭为由,将女性挡在政治权利的门外。对此,先进的知识女性进行积极的辩论与反驳,强调女性参与政治活动并不会影响家庭生活,积极争取女性的政治权利。 第三章论述了辛亥革命失败后,在北洋政府复古逆流思潮的影响下,“贤妻良母”再次成为女性的道德典范。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觉醒的先进女性,选择了折中的救国路径,即通过以“贤妻良母”的身份来尽“女国民”的义务,强调女性家庭贡献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改良家庭来改良社会。 第四章论述了近代知识女性们,受传统、西方与国家主义的影响,对“贤妻良母”这一女性身份的认知存在复杂性和多重性,即使在革命时代也不是完全认同或完全反对的。而她们对女性身份的认知,也因自身阶层所限,难以完全代表下层女性。 近代知识女性对“贤妻良母”这一身份的认知,折射出近代女性的身份认同受政治变革、男性话语和妇女觉醒程度的多重影响。在政局巨变的近代,女性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显得尤为复杂和艰辛。

著录项

  • 作者

    杨晓夏;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史;专门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菁;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政治变革; 身份认同; 近代; 知识女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