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h】

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政策分析法

(三)此较分析法

第一章 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高等职业教育

(二)协同创新

(三)人才培养模式

(四)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理论基础

(一)黄炎培的“大职教育”观业之职业教育社会化理论

(二)协同论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简介及其主要问题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一)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四)“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环境不完善

(二)行业没有发挥对职业教育应有的指导作用

(三)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

(四)学校育人机制不完善

第三章 多元主体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及作用

一、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可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二)多元主体需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

二、多元主体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政府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行业企业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高校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一、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一)“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三)“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二、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给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带来的启示

(一)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强化职业教育的地位

(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协同各组织机构

(三)以“职业”为导向,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良性对接

第五章 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目标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

(一)技能型要求职业技术人才以实践为基础完善技能

(二)全面发展要求职业技术人才具备人文精神

(三)全面发展要求职业技术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模式构建:如何培养人

(一)政校协同,优化政策环境,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行校协同,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和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

(三)企校协同,共建共赢机制,丰富企校合作形式

(四)校内协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协同创新旨在以创新为驱动,强化多元主体的相互协作。将协同创新理念引入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打破学校单一主体育人的局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校为主体,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最终达到“出人才”、“出成果”的目的。
  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出发,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政策环境不完善、缺乏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企业缺少与学校合作的动力、学校育人机制不完善。在此基础上引入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同时明确了各创新主体在其中的地位及应发挥的作用,同时选取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典型经验,最后构建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实现,需要政校协同,优化政策环境,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行校协同,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职业教育集团的指导作用;企校协同,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丰富企校合作的形式,更需要校内协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