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救赎主题
【6h】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救赎主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言

第一章 救赎的路径

第一节 苦难

一、苦难让人自知

二、苦难净化灵魂

第二节 忏悔

一、斩断罪的循环

二、认识恩典

第三节 舍己

一、内在神性的复活

二、走向新生

第二章 救赎思想的成因

第一节 东正教文化的浸染

一、罪的共同性

二、灵魂追求无限

第二节 社会思潮中的反思

一、反击环境决定论

二、批判权力意志

第三节 作家生平

一、思想的转折点

二、宗教民粹主义者

第三章 陀氏救赎思想的意义

第一节 对思辨理性的反思

一、“人神”的选择

二、“天理”不可废

第二节 对人道主义的省察

一、对“切实的爱”的质疑

二、剖析“博爱”之根基

第三节 对生命价值的彰显

一、拒绝“蚁穴”

二、追求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正因为毕生怀有探索人生的信念,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始终对身处罪恶深渊的人充满深切的关怀。人生而有罪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陀氏的创作,因此他的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人类的罪恶和上帝对人施行的救赎。
  面对着现实中“从地壳到地心充满了的泪水”,陀氏没有回避苦难的问题。苦难的价值就在于让人穿透生存的表象,直面人类生存的困境,让作为有限的个体的人向无限的神呼求,在呼求与应答之中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实现最终的救赎。东正教文化中的“共同性”特征影响着陀氏对罪的理解。因着罪的共同性,所以俄罗斯人民称罪犯为“不幸的人”。作为宗教民粹主义者的陀氏以东正教的自由观为基点展开对环境决定论和权力意志的批判。他不惜用“以头撞墙”的方式来反抗思辨理性这堵石墙,为人的自由和信仰争取空间。通过从价值现象学的角度对启蒙运动中之“博爱”思想的剖析,让我们重新审视近代流行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因着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的珍视,陀氏反抗专制和强权所带来的“蚁穴”,呼吁人珍视伴随着痛苦的自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