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6h】

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银行债权

1.2.2 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第3章 银行债权治理效应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分析

3.1 相关理论基础

3.1.1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3.1.2 金融中介理论

3.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 银行债权治理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4章 银行债权治理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1.2 研究假设

4.1.3 变量设计

4.1.4 模型选择

4.2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多元回归分析

4.2.3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改善外部治理环境

5.2.2 深化银行体系改革

5.2.3 其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这为研究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提供了新的契机。国外的理论和实证都表明负债融资具有治理效应,能够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并提高企业绩效。同时银行还具有特别重要的监督效应。我国关于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更多地是从总体上来研究,对于银行债权的治理效应关注得不够,且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从代理成本的角度出发,单独研究银行债权的治理效应,考察产权性质对银行债权治理的影响,并判断金融危机前后银行债权治理的动态变化趋势。
  首先,本文梳理了银行债权治理效应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对银行债权和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了概念界定,并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三个层面搭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
  其次,本文选取了2004-2013年606家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以验证银行债权对代理成本的治理效应。在对代理成本进行计量时将代理成本分为了两种形式:实物消费和闲暇消费。在实证过程中本文还考虑到了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之下产权性质对银行债权治理效应的影响,并以金融危机爆发为分界线考察金融危机前后银行债权治理的动态变化趋势。实证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总银行贷款和长期银行贷款对由实物消费所带来的代理成本具有一定的治理效应,能降低企业的管理费用率,但这种治理效应并不显著。而短期银行贷款则会增加企业由实物消费带来的代理成本。但当以总资产周转率为因变量时,实证结果表明银行债权只会增加由闲暇消费所带来的代理成本。(2)在民营公司中,银行债权对由实物消费所带来的代理成本具有治理效应,能降低企业的管理费用率。而在国有公司中银行债权却只会增加由实物消费所带来的代理成本。同时无论在国有公司还是在民营公司,银行债权都只会增加由闲暇消费所带来的代理成本。并且相对于民营公司,在国有公司中当银行贷款率每增加1%时总资产周转率下降的幅度更大。(3)从分阶段回归来看,银行债权的治理效应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4)总的来说银行债权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治理效应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改革。
  最后结合我国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干预以及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的实际情况,为改善银行债权的治理效应提出了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