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济体制视角下的制造业空间重构及其城乡空间结构响应研究——以无锡为例
【6h】

经济体制视角下的制造业空间重构及其城乡空间结构响应研究——以无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论文说明

摘要

图索引

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体制转型与空间演变的全球背景

1.1.2 经济体制改革下企业空间组织的机制转变

1.1.3 制造业空间重构是城乡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导力量

1.1.4 制造业空间重构和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与策略需求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区概况

1.5.2 数据来源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经济体制

1.6.2 制造业空间重构

1.6.3 城乡空间结构

1.6.4 空间响应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制造业空间布局相关研究

2.1.1 制造业区位影响因素

2.1.2 城市制造业空间布局

2.1.3 不同属性制造业区位差异

2.1.4 制造业集聚空间——开发区

2.2 城乡空间结构相关研究

2.2.1 城乡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变

2.2.2 制造业空间重构对城乡空间结构演变影响

2.3 相关研究进展评述

第3章 体制变革下制造业空间重构及其城乡空间结构响应的理论架构

3.1 理论基础

3.1.1 相关基础理论

3.1.2 评价与借鉴

3.2 体制背景

3.2.1 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3.2.2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2.3 所有制改革

3.2.4 分权化改革

3.3 理论研究框架

第4章 制造业发展过程与空间重构的特征

4.1 无锡制造业的发展阶段

4.1.1 以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发展为主的阶段(1978—1992年)

4.1.2 以混合所有制、私营企业发展为主的阶段(1992—2001年)

4.1.3 以外资企业发展为主的阶段(2001—2010年)

4.2 制造业企业数据与空间分析方法

4.2.1 制造业企业数据

4.2.2 空间分析方法

4.3 制造业所有制及产业特征

4.4 制造业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

4.4.1 基于距离的制造业企业密度与数量分析

4.4.2 基于圈层和行政区的制造业整体空间布局分析

4.4.3 基于街道/乡镇的不同所有制制造业区位商分析

4.5 制造业的时空集聚演变特征

4.5.1 核密度估计分析

4.5.2 产值热点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造业空间重构的影响因素

5.1 制造业区位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5.2 区位影响因素的分析与量化

5.2.1 市场区位要素

5.2.2 政府调控因素

5.3 模型结果解析

5.3.1 制造业整体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5.3.2 不同所有制制造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乡空间结构的响应过程与机制

6.1 政府权力结构调整下的城镇空间扩张响应过程

6.1.1 分权化改革下的地方公共财政与土地开发

6.1.2 产业空闻政策与城镇空间扩张响应

6.2 制造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下的城乡地域结构响应机制

6.2.1 城乡地域结构演变的阶段与特征

6.2.2 制造业投资主体变化的阶段与特征

6.2.3 响应测度模型构建

6.2.4 响应测度结果

6.3 城乡空间响应过程解析——以无锡新区为例

6.3.1 政府权利主导过程

6.3.2 企业资本集聚过程

6.3.3 城乡空间响应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城乡空间优化对策

7.1 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主要问题

7.1.1 土地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7.1.2 空间分散格局亟需进一步整治

7.1.3 园区开发模式仍需进一步优化

7.2 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问题

7.2.1 生态空间不断萎缩

7.2.2 用地结构趋于破碎

7.3 制造业空间布局及城乡空间优化对策

7.3.1 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相结合,推进城乡空间统筹发展

7.3.2 以产业园区升级为先导,构建城乡多中心网络结构

7.3.3 以制造业空间重构为契机,带动城乡土地利用集约化

7.3.4 以制造业空间重构为先导,带动城乡社会空间有机更新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19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经历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体制的转型,体制转型对产业空间布局和城乡空间的影响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就我国而言,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近30年来城乡发展的动力基础,是城乡经济社会形态变化和城乡空间结构重组最重要的塑造力和演进动力。我国人文地理学领域一直重点关注和研究城乡空间发展演变的体制动因,包括影响城乡空间结构演变的经济体制变量分析,体制变量作用于城乡发展空间的方式与路径,政府与市场对城乡空间变化施加影响的过程等。作为经济活动的规则语境,经济体制作用下的空间演变,需要借助于经济活动的各种过程和形式进行解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剖析体制对空间的影响机制。
  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制造业空间在城乡空间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承载着经济体制改革与城乡发展的重要信息。本研究首先从制造业布局变化切入,构建体制变革下制造业空间重构及其城乡空间结构响应的理论研究框架;其次,以无锡市区为案例,根据制造业企业区位变化,从不同空间尺度揭示制造业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制;最后,通过分析城乡空间对政府权力结构调整与制造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响应过程,探讨经济体制改革下城乡空间结构演变的宏观与微观机制,并提出基于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城乡空间优化对策。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系统地梳理了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无锡制造业发展及其所有制改革过程,并基于1985、2004和2013年制造业企业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及产业结构特征,发现不同所有制类型制造业的规模和效率差异显著。其次,采用企业密度、数量、区位商、核密度估计分析、产值热点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从距离、行政单元和开发区等不同地理空间尺度分析无锡制造业空间分布与集聚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无锡制造业空间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中心”格局(国有企业在中心城区集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中心”格局演变(多元所有制企业在郊区各级别开发区、产业园区集聚);②不同所有制制造业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集聚形态;此外,不同所有制制造业的企业产值热点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级别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2)以不同所有制制造业的区位演变为视角,通过构建制造业区位影响因素的泊松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无锡制造业空间重构的体制动因。结果表明:①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制造业区位选择由单一行政主导的模式,转向市场配置与行政引导相结合的模式;土地价格与政府产业空间政策对企业区位选择发挥着双重叠加影响;②不同所有制制造业的区位演变呈现出差异化的体制响应特征:国有企业对土地价格不敏感,但对国家级园区政策高度敏感;集体企业主要受政府产业空间集中政策的影响向乡镇工业园迁移整合;私营企业对土地价格的市场调节高度敏感;外资企业受国家级园区优惠政策影响显著。
  (3)通过对政府权力结构调整下的城镇空间扩张响应的研究来剖析经济体制改革下城乡空间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宏观响应过程。结果表明:①以招商引资为目的的土地开发和开发区建设是分权化改革以来地方政府权力角色转变的重要体现,对城镇空间的迅速扩张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②无锡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经历了均衡缓慢扩张—异向快速扩张—异向加速扩张的变化过程,空间扩张模式在前期以飞地式和边缘式扩张为主,而在2001年以后逐步转为边缘式和填充式为主;无锡城镇空间扩张的强度、方向和模式与政府产业空间政策的调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4)通过对制造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下的城乡地域结构响应的研究来剖析经济体制改革下城乡空间对制造业空间重构的微观响应过程。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IRF)及方差分解函数(VD)的结果表明:①无锡城乡地域结构演变与制造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时空协同特征,既反映了二者存在内在的逻辑响应关系,也证明了制造业投资变化的积累效应是城乡地域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②城乡地域各空间对制造业投资主体变化的响应状态与过程不同,城市建成区扩展对国有企业投资减弱响应迅速,并呈负响应关系;城乡地域各个空间对私营企业投资变化均表现出响应强度相对较大、持续时间长的特征;乡村建设用地增加主要响应集体企业投资变化;城市建成区与乡村对外资企业投资变化响应迅速但持续时间较短。③城乡地域结构演变受自身发展状态与制造业投资主体变化共同作用,但城乡不同空间的地域结构稳定性以及制造业投资主体变化对其的塑造力存在差异:城市建成区演变在制造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影响下,受自身发展状态影响较大且持续时间长;城乡过渡地域稳定性较弱,制造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其塑造力最强;乡村演变在前期受自身发展状态主导,制造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影响显现滞后性。
  (5)以无锡新区为案例,对城乡空间响应过程的解析发现:①中央、地方政府颁布的各项关于新区的发展政策是新区城乡空间响应的重要驱动力;②新区开发吸引外商投资数量迅速增多,促使新区从郊区功能单一的工业开发区发展成为生活设施齐全、配套服务完善的综合性新城,土地利用结构也相应地迅速变化;③无锡新区目前主要存在本地居民、外来打工者、引进人才和外籍人士等四类阶层,各阶层社区空间分异显著。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1)以“经济体制——主体参与者与空间生产——空间结果”为主线,构建了经济体制改革下制造业空间重构及其城乡空间结构响应的理论框架体系。
  (2)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与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制造业空间重构过程,揭示两者的逻辑关系与影响机制。
  (3)通过分析城乡地域空间对制造业投资变化的响应状态,揭示了城乡空间结构对制造业空间重构的响应过程。

著录项

  • 作者

    周蕾;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学科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杨山;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F426.4;
  • 关键词

    制造业; 经济体制; 空间布局; 市场配置;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