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诗性的后现代——台湾新世代诗歌的碎片化美学
【6h】

诗性的后现代——台湾新世代诗歌的碎片化美学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后现代的破碎之美

第一节 后现代的破碎起因

第二节 破碎的后现代图景

第三节 台湾后现代诗歌的破碎之征

第二章 碎片化的形式体现

第一节 诗语言的嬉戏与荒谬

第二节 文本结构——空隙的存在

第三节 文类界限的模糊

第三章 碎片化的意象体现

第一节 意象的审美特征——流动与拼贴

第二节 意象群分析——游荡于都市的灵魂

第四章 碎片化的精神意蕴

第一节 生存体验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自我与他者的书写

第三节 酒神的永恒轮回

第四节 复归完整的可能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的台湾由于独特的政治经济状况,已经进入了信息消费时代。台湾“后工业时代”即“互联网讯息社会”、“消费社会”的快速发展,显现出它强大的信息复制能力,迅捷的网络传播能力,以及形式与内容互相分离等特征。反映到文化上,显而易见的是各种次级文化不断崛起,并且逐步呈现出蓬勃兴盛之势;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人,打碎了曾经的中心、均衡、和谐、统一的概念,相反,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离散、非中心、边缘化的状态,这些关注恰恰扣合台湾整个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映衬了岛内外频繁变动的社会政治局势和脉动。正因为如此,台湾的后现代诗歌格外引入瞩目,它具备着后现代诗歌的本质特征,即“解构中心”和“反理性”,将一切既成秩序颠覆,消解权力话语,以反中心、反理性、反文化的姿态形成抗拒之势。它们质疑历史,质疑启蒙主义宏大叙事的合法性,更是对知识的权威性,价值的终极意义,以及真理的永恒性产生极大的怀疑。诗作中将后现代的思维带入语言,力图寻求边缘性来打破曾经的范式,因而这些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本文以台湾新世代诗歌为研究对象,把它置于后现代的视域之下,全面地审视和探究这些诗歌所具有的审美意义与影响。首先,结合台湾的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其所具备的后现代“碎片化”特质,以及其诗歌发展充分表现出的后现代精神与思想。然后,具体从言、象、意的维度对台湾后现代诗进行系统的分析,“言”的角度主要分析诗歌语言的不确定性,文本结构“空隙”特征,以及文类界限的模糊性;“象”的角度主要分析后现代诗歌意象的流动性和拼接性,来深入挖掘其碎片化的审美特征;“意”的角度主要是分析台湾后现代诗的精神意蕴,从哲学、社会和文化的视角探索其生成的美学意义及影响,并搜寻台湾后现代诗“碎片化”之后复归完整的可能性。
  台湾后现代诗人运用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念来反抗固有的意识形态本体中心化,唤醒人们对于既定的传统西方思维和阐释方式的深入思索,以看似虚无以及支离破碎的文本游戏来表达深刻的用意,在分裂的文本之中形成对后现代碎片化的外部世界的极大观照,折射出入类社会置身于现代荒原的断裂之感。本文通过分析台湾后现代诗歌在意象、结构、意蕴中的解构特征,充分展示了后现代诗的不确定性原则,从诗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当今社会人类生存巨大的精神危机与人文困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