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孝文帝迁都的政治生态研究
【6h】

孝文帝迁都的政治生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拓跋鲜卑内部的反封建化倾向与孝文帝迁都

一、拓跋鲜卑早期历史及部族权力的演变

(一)大鲜卑山和大泽时期——部落领袖统治的加强

(二)拓跋部迁徙到匈奴故地时间考

(三)匈奴故地前期——从力微到猗卢

(四)匈奴故地后期——拓跋代的兴衰

(五)匈奴故地时期部权分析

二、北魏建国后的各部落贵族势力

(一)北魏初建国与离散部落政策

(二)离散部落后的各部落贵族势力

(三)尚书制度存废与离散后各部贵族势力

(四)太武帝时期旧部落贵族势力

(五)冯太后时期的统治危机

三、孝文帝的改革与迁都——对旧势力的摆脱

(一)重定祖宗庙号与爵位调整

(二)官制改革

(三)西郊祭天仪式

第二章 拓跋鲜卑的开放性与孝文帝迁都的条件

一、拓跋鲜卑早期的“匈奴化”倾向——汉化的准备期

(一)拓跋鲜卑人体质的“匈奴化”倾向

(二)拓跋鲜卑经济上与匈奴的趋同

(三)拓跋鲜卑文化习俗上与匈奴的趋同

二、北魏汉化乃至迁都的内在合理性

(一)拓跋鲜卑汉化进程概述

(二)孝文帝迁都在鲜卑早期的历史依据

(三)孝文帝迁都的实力保障

(四)孝文帝迁都后的短期政治影响

第三章 孝文帝定都洛阳的缘由

一、北魏门阀体制与迁都之议

(一)魏初汉族士人的崛起与北朝的门阀体制

(二)北朝门阀体制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三)河南、河北地区豪门大族状况

(四)北魏历史上邺城的迁都之议

二、北魏军事格局与迁都洛阳

(一)孝文帝的志向

(二)北魏军事中心的转移与孝文帝迁都

(三)荥阳郑氏的崛起——北魏军事中心转移的证据

三、迁都人口安置与迁都洛阳

(一)孝文帝迁都的规模

(二)代迁民的生存状况与洛阳的可流入人口承载量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北魏皇帝拓跋珪建国前的大部分时期内,鲜卑拓跋氏对联盟各部的统治力十分有限。北魏建国后,原始部落联盟中的分权意识,使得各部落贵族的势力根深难除。这些鲜卑贵族势力一直持续存在,历经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四朝,牢牢把持着北魏政权。孝文帝亲政后,为加强皇权,厉行改革,遭到了鲜卑贵族的抵抗。最终,双方矛盾在废除西郊祭天仪式上爆发,成为孝文帝迁都的导火索。
  在鲜卑贵族势力的反对声中,孝文帝能将迁都付诸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与鲜卑民族的开放性是分不开的。拓跋鲜卑人的祖先自大兴安岭北麓迁出后,先是向以匈奴人为主的游牧民族学习,甚至在体质、经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匈奴化倾向。这种融合,为鲜卑人的汉化作了铺垫。北魏建立后,拓跋鲜卑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不断汉化,成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乃至迁都的重要动力。鲜卑人早期的迁都经历,也为孝文帝迁都提供了依据和先例。宿卫禁军成分的变化,汉族军官开始掌握禁军的领导及对外征战的指挥权,是促成孝文帝迁都的军事支持。而摆脱旧势力的束缚,独断权力的加强,进一步清除改革障碍,则成为孝文帝冒着被旧贵族势力群起而攻之的危险,毅然决然离开平城的重要诱因。
  孝文帝决定迁都时,最先考虑的两个地点是河北邺城与河南洛阳。从北魏前期几次迁都之议看,邺城是北魏初年历代君主理想的迁都地点。到孝文帝时期,随着门阀大族势力不断发展,军事重心也逐渐完成转移,邺城相对于洛阳的优势不再;加之特有的文化优势,以及巨大的潜在人口承载量,洛阳理所当然地成了孝文帝迁都的不二之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