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幼儿与主题墙面环境的互动行为研究
【6h】

幼儿与主题墙面环境的互动行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者的兴趣

(二)实践中的困惑

(三)研究的空间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第二章: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班级墙面环境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幼儿与墙面环境互动的研究

(三)对已有文献的评析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主题墙面环境

(二)互动行为

第三章:幼儿与主题墙面环境互动行为的现状分析

一、互动频率:全体幼儿参与互动频率偏低,班级差异明显

二、互动时间

(一)发生时间:喝牛奶时间是互动发生的黄金时间

(二)持续时间:整体上短暂且持续时长分布较集中

三、互动方式:观看成为最主要的互动方式

四、互动内容

(一)关注自我的作品

(二)关注游戏性内容

(三)关注知识与经验

(四)关注文字

(五)关注模式和规律

第四章:幼儿与主题墙面环境互动行为的特点分析

一、互动行为发生在幼儿拥有一定自由的时间

二、互动行为以独处行为为主,表现为个人短暂的观看

三、互动的内容丰富

四、互动机会不均等

(一)特定游戏区的选择

(二)固定的就餐位置

五、互动目的性弱,偶发性强

六、互动行为易受干扰

(一)同伴话题的吸引

(二)任务意识的影响

七、互动无支持性环境

第五章:影响幼儿与主题墙面环境互动的因素分析

(一)位置影响互动行为的发生频率

(二)位置影响全体幼儿的互动机会

二、被“挤占”的时间

(一)时间影响互动行为的发生频率

(二)时间影响互动行为的质量

三、主题墙自身的特点

(一)内容

(二)展现方式:层叠式的作品展示

(三)色彩和高度

四、幼儿的参与和兴趣

(一)幼儿经验到的参与

(二)幼儿对主题的想法和兴趣

(一)教师眼中主题墙的作用

(二)教师的无奈与被动

(三)教师的预设

(四)教师的支持

第六章:讨论、建议与反思

一、讨论

(一)主题墙为参观教师服务是否有必要?

(二)弹性时间的设置是否有必要?

二、建议

(一)主题墙应设在全体幼儿来往频繁、自由进出的位置

(二)给予幼儿充足的自由时间

(三)尊重幼儿兴趣,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四)加强教师的支持和引导,营造支持性互动环境

三、反思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反思

(二)关于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主题墙作为幼儿园物质环境的一部分,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隐性的教育作用,幼儿可以通过与主题墙的互动不断建构自己的经验,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那么在幼儿园中,幼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与主题墙发生了互动呢?幼儿实际经验到的主题墙面环境是怎样的呢?本研究采用目的性取样的方法,选择了江苏省N市一所省示范性幼儿园A园,以A园的三所大班大A班、大B班和大C班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以每班的班级主题墙面环境和每班全体幼儿为观察对象,并遵循自愿原则选取A园五个大班的共8名主、配班教师和25名幼儿进行访谈。笔者在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和反思。
  研究表明:(1)A园全体幼儿参与主题墙的互动频率偏低,不同班级差异明显;(2)互动行为发生在低控时间段,且持续时间总体上短暂,分布较为集中;(3)互动方式以观看为主;(4)互动的内容丰富,以幼儿关注自我的作品、游戏性的内容、知识、文字和模式与规律为主;(5)互动的机会不均等;(6)互动的目的性弱,偶发性强;(7)互动易受干扰;(8)互动无支持性环境。
  同时,本研究还分析了影响幼儿与主题墙互动的五大因素——空间位置、时间、主题墙本身的特点、幼儿的参与及兴趣和教师的观念及行动。最后,本研究尝试提出了促进幼儿与主题墙面环境互动行为的一些建议:(1)主题墙应设在全体幼儿来往频繁、自由进出的位置;(2)教师应给予幼儿充足的自由时间;(3)教师应尊重幼儿兴趣,提高幼儿的参与度;(4)教师要加强支持和引导,营造支持性的互动环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