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古代筝人及其筝乐活动研究
【6h】

中国古代筝人及其筝乐活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意义价值

四、研究方法与手段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不同身份属性下的古代筝人

一、古代帝王

二、文人士大夫

三、家属

第二节 以艺谋生的筝伎

二、宫伎

三、市妓

第三节 丰富生活的民间筝手

一、普通人家

二、民间艺人

第二章 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古代筝乐活动

第一节 音乐表演

一、宫廷演奏

二、文人宴集

三、酒楼妓馆

四、戏曲伴奏

五、民间自娱

第二节 传习交流

一、传授筝艺

二、异邦交流

第三节 其他

一、军营用筝

二、道观寺庙用筝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人与筝人的交流互动

第一节 筝人演奏艺境的文学记述

一、记录筝人演奏曲目技法

二、记录筝人演奏形式

三、记录筝人演奏情境

第二节 文人写作灵感的艺术激发

一、夸张描写手法推动筝技雅化

二、悲凉人生境遇引发文人感怀

第四章 中国古代筝人身份建构对筝乐发展的影响

二、历史上尊卑定位所趋

第二节 “走马听筝”到“过犹不及”的兴衰

一、筝人的无界性所趋

二、筝乐文化内涵演变所趋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筝,隶属于华夏民族乐器,拥有近两千多年历史积淀。其发展与我国古代礼乐制度、民俗民风等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与政治经济、哲学理念、审美文化等观念趋同。虽然中国古代音乐史中没有筝的专论著作,却有大量涉及筝的文献史料存佚,主要反映出筝人存在于三种场域下:社会身份鲜明的个人创奏活动、延续规约性较强的社会筝乐活动、与文人群体间频繁的互动交流。因而得出中国古代筝人身份的普遍多样性,筝乐文化的流变也与筝人的历史定位息息相关,亦步亦趋。
  筝人按照职业和社会地位可分为文人士大夫群体、宫廷家蓄筝伎群体和活跃在民间的市井筝手三大类,其中不乏古代帝王、文人士大夫和其亲属,筝伎细分为家妓、宫妓、营妓、市妓四大类,从东汉至明清时期理筝者们代代相续。
  在历朝历代正统音乐制度的规约下,筝人既从事宫廷筝乐演奏,譬如宴乐、雅乐和宫廷机构用筝活动,也参与着文人学士的宴集郊游活动,如饯别、宴饮、郊游等场面,还被市井民俗所沿用以求自娱,如酒楼妓馆、戏曲伴奏等,或是由国家关照、内亲、家雇乐师等人共同参与的筝乐教学活动,再如与异族邻邦的交流中,都不乏筝人身影,其时间也横跨了先秦到清朝,鲜有断代。
  古代筝人与文人间的沟通交流衍生出众多与筝相关的文学作品,文人客观记录了筝人高超的技艺及演奏曲目、妆容、环境等,并通过艺术手法雅化了筝人形象,筝人也由自身流放、入道、交换等悲情境遇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使其将音乐与文学做了完美的融合,体现了文人与乐人间的密切关联。
  历史上筝乐的纵向发展历经了由“铮铮然”弹筝奋逸响,到“哀筝”的定位形象转变,当中既有人的尚悲情怀易于产生共鸣情绪,又有古代乐人受社会历史规约,无法摆脱其卑贱命运的无奈。筝乐虽历经过“走马听筝”的盛世,史上却未著一书未留一曲,其中自有筝人主体在性别、阶层、地域上的“无界性”造成其过分普及,反不被人予以特殊关注,筝乐演奏技法的多变性又使得其不仅易于演奏,也易与别种乐器、乐曲融合,丧失自身独立性,也缺少了著书立传的必要条件。筝人可谓给筝史的发展带来了“过犹不及”,“盛极而衰”的影响。
  从器乐史文献史料的梳理中抽离出人物史研究,并以此为契机,将繁杂的筝史化为一条以乐人乐事为纽带的轴线,再次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乐人群体,让民族传统文化有史可依,有人可寻。

著录项

  • 作者

    张丝雨;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学科 音乐与舞蹈学;中国音乐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徐元勇;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古筝;
  • 关键词

    筝人; 筝乐活动; 形象转变; 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