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喊麦”现象研究
【6h】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喊麦”现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喊麦”现象兴起

二、对“喊麦”现象现有研究的空缺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亚文化的研究

二、关于圈子文化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深度访谈法与参与观察法

二、文本分析法

第一章 “喊麦”文化现象概述

三、“喊麦”现象中的代表人物

第二节 “喊麦”现象的形成历程

一、从无到有的萌芽时期

二、初具规模的上升时期

三、遍地开花的繁荣时期

第二章 “喊麦”现象的亚文化特征

第一节 以风格凸显自我

一、表达建构:语言符号的古风化

二、形象建构:装扮符号的潮流化

三、借助风格实现自我表述

第二节 以圈子增强认同

一、“喊麦”圈子传播格局的等序性

二、“喊麦”群体价值取向的同构

三、基于圈子建立心理认同

第三节 以恶搞挑战权威

一、对历史人物的重塑

二、对经典作品的拼接

第四节 以收编消解个性

一、“喊麦”文化与商业利益相互借力

二、主流文化消解“喊麦”文化中的个性

第三章 “喊麦”亚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探析

第一节 文化环境提供生存空间

一、多元文化环境解放思想

二、泛娱乐化浪潮缓解压力

第二节 互联网搭建传播平台

二、低门槛网络聚集“喊麦”群体

第三节 消费主义推动现象风靡

一、消费者:对“喊麦”红人的消费

二、生产者:对“喊麦”文化的再加工

第四章 对“喊麦”现象的理性审视

第一节 对个人的影响

一、彰显亚文化群体的自我价值

二、颠覆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

第二节 对社会的影响

一、释放文化市场发展的活力

二、低俗化倾向败坏社会风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喊麦”是选取有节奏感的音乐当背景,套上表演者自创的词,同时在技巧上压低声线,不追求与音乐的对拍,以读或者唱的形式展现的表演方式。“喊麦”作品中词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但多以抒发男女情感、兄弟义气为主,它是一种以青年为主要参与人群的网络文化现象。它具有天然的草根性,自产生以来一直饱受非议,然而“喊麦”现象并没有因为这些负面评价而销声匿迹,反而借着直播热潮愈演愈烈,“喊麦”群体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喊麦”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目前在学术界关注度较低。
  本文通过对“喊麦”相关的腾讯QQ群、新浪微博的参与式观察和对“喊麦”作品的文本分析,以及对“喊麦”群体中的成员进行深度访谈,在探究“喊麦”现象的由来与发展流变的基础上,从青年亚文化和圈子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喊麦”现象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解读。“喊麦”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产生着阶段性的变化,在这一系列变化中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和特征。“喊麦”群体通过歌词文本、着装打扮建构风格,产生群体的身份认同。网络时代的“喊麦”现象打破了传统圈子文化的差序传播格局和封闭性,不仅加剧了对群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更加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喊麦”现象也具有颠覆主流的抵抗性,主流文化在对其的态度上,由如临大敌的排斥渐渐转为利用。即使这种颠覆意味的恶搞只是象征性的,依旧面临着主流文化对其商业化和意识形态的收编。但是这种收编形式不同以往,也暗含着“喊麦”现象主动地“归顺”于主流文化。
  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喊麦”现象带来的积极影响,“喊麦”的出现活跃了文化市场,网络的低门槛也为成员提供了彰显自我的渠道。同时也应警惕其中出现的低俗化倾向。认为大众应理性、辩证看待“喊麦”现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