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以美洲作物引种推广为中心(1368~1949)
【6h】

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以美洲作物引种推广为中心(1368~1949)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绪论

第一章山东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第二章山东农业种植结构回顾

第三章美洲粮食作物的引种推广

第四章美洲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

第五章美洲作物在山东传播的动因分析

第六章美洲作物引起的种植结构变迁

第七章美洲作物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农业一一特别是粮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古代就有“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重农思想。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解决国人吃饭问题是历代政府首先考虑的基本国策。当前及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政府仍将把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放在最基础、最重要的位置。根据国际、国内需求,及时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珀金斯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有一个基本特征,即在技术停滞的条件下靠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才导致粮食产量的提高。史学界许多专家都和珀金斯一样,普遍认为中国在传统农业时代没有技术进步,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开始停滞、并落后于西方的石油农业。诚然,明清之际,生产工具几千年没有发生多大改变;农药、化肥没有出现。那么,清代出现了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1753年,乾隆十八年,山东人口1200万,1767年达到2563万人,14年翻一番),什么原因使得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开始落后了,农业技术停滞不前显然是讲不通的。 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研究会发现,由于美洲作物的传入,我国传统的种植结构、耕作制度发生了巨大变迁,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美洲作物的迅速推广,使得可耕地面积增加和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这是清代人口急剧增加的根本物质保证。 因此,分析美洲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传播扩种的动因,研究历史时期中新作物品种的引进推广、种植结构变迁对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的影响,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对当今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及时调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本研究选题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本论文的内容和结构主要有五部分组成。 一、介绍山东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第一章)。 二、回顾明清以前山东的农业种植结构状况,介绍中棉在元代传入山东,引起衣被原料种植结构的变化,但是传统耕作制度并没有改变(第二章)。 三、介绍美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引入中国的时间、路径,以及在山东传播栽培的过程(第三章、第四章)。 四、分析美洲作物在山东迅速传播、扩种的动因(第五章)。 1、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过快,食物需求量加大,从洪武二十六年(1393)山东人 口525万猛增到同治元年(1862)的3400多万人,但是人均耕地从顺治十八年(1661)的8.43亩下降到同治十二年(1873)的2.79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清世祖实录》“山东人往来口外垦地者,多至十万余”,巨大的人口压力推动了高产、稳产的美洲作物的迅速推广。2、美洲作物中的甘薯、花生、马铃薯等具有超强的耐旱、耐瘠薄性,适应以山东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区的土壤条件和自然环境,这是外来作物能够在山东推广的前提。3、明清时期,政府倡导、官方劝种,也是美洲作物普及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4、清末民初新品种的引进、改良、推广示范作用,是美棉迅速推广的关键因素。5、清后期,国际国内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作物棉花、花生、烟草等的大面积推广,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在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口迅速增加,为美洲作物的推广提供了足够多的劳动力,而美洲作物种植面积加大,为急剧增加的人口提供了必要的食物,两者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互动关系。五、探讨了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引起的种植结构变迁和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第六章、第七章)由于美洲作物的大面积推广,原来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物布局的变化,导致作物地位的升降。玉米、花生、甘薯等作物,形成了一种对小麦、大豆、谷子等传统作物的排挤态势。 美洲作物甘薯、花生、马铃薯等作物的适播期长,容易与小麦、谷子等传统作物形成轮作复种,使“两年三熟制”耕作制度得到普及推广,从而改变了几千年来“一年一熟制”为主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粮食单产和总产。美洲作物具有很高的商品价值,1900年-1929年山东花生生产本地消费3-5%,邻地消费5-10%,出口80-90%。由于花生的含油量高,代替了原来的芝麻油成为主要的食用油;甘薯的高产、稳产(亩产2000-10000斤),《莒县志》记载:“蓣薯,俗名地瓜,春夏皆可种,高卜沙地咸宜,今为重要民食。”明清时期,在生产工具、水利等技术没有多大改进,化肥、农药没有出现的情况下,美洲作物的主要作用,一是改变种植结构,增加复种指数,粮食亩产量得到提高;二是开垦了山地、废地,使得耕地总面积增加,粮食总产增加。民国时期美洲作物中的甘薯单产平均达到1289斤/亩,是其它作物的2-3倍(折干后),油料作物花生单产平均达到274.5斤/亩,而同期大豆的平均单产只有131.8斤/亩。 美洲作物的优异特性和广泛普及,使农民的独立性增强,对地主的依赖性减弱。 山东1912年自耕农比率69%,1937年为75%,25年间,山东自耕农的比率增加了6个百分点。这反映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农民手中的土地正在分化。 明清时期并非农业技术停滞、农业落后了,相反,由于美洲作物的引进推广,使中国人口达到有史以来最高速的增长时期,这是明清时期农业的最大贡献,在没有现代育种技术的传统农业时代,新作物品种的引进推广,是种子技术的核心。而其他技术相对停滞的时间,引种、推广是传统农业中最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也是传统农业中最为活跃的生产力要素。 本研究首次把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进,作为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来研究。论证了由于美洲作物引起的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对农业生产、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指出了明清时期的种植结构变迁,是一种诱致性技术变迁,是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革新,对中国农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小农经济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近现代的农业种植结构、以及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分散型家庭农场型的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没有落后,恰恰相反,美洲作物的引进推广,使中国人口迅速达到清末的四亿(明初只有六千余万人),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明清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给我们的启示,中国应该发展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农业技术,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大机械化的高资金投入、节约劳动力资源的技术,目前不是我们的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