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饵料、密度和光周期对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的影响
【6h】

不同饵料、密度和光周期对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饵料、养殖密度和光周期对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的影响,以点带石斑鱼幼鱼(15±0.5 g)为材料,分别测定了小杂鱼和配合饲料以及交替投喂这两种饵料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全鱼营养成分和肠、胃消化酶活性的影响;1.1 kg/m3、2.1 kg/m3、3.2 kg/m3、4.2 kg/m3四个密度梯度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率、饲料系数、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以及肝脏中谷丙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乙酰胆碱酯酶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持续光照、自然光周期和持续黑暗三种光周期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摄食、行为、体色、肝体比和肝脏溶菌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鱼肉组和混合饵料组的相对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肠、胃蛋白酶活性呈现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肠淀粉酶活性趋势相反且差异显著(p<0.05);各组肠、胃脂肪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鱼肉组肝脏碱性磷酸酶性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鱼肉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混合饵料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各组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含量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趋势相反,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
   2.四个密度组G10组、G20组、G30组、G40组的密度分别为1.1 kg/m3、2.1 kg/m3、3.2 kg/m3、4.2 kg/m3,G10组幼鱼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G20组增重率最高且与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间特定生长率的变化与增重率的变化趋势类似。G10和G20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G30组(P<0.05),G40组饲料系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G30和G40组间血浆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G10和G20组(P<0.05),G10组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G20组(P<0.05)。血糖含量呈现与皮质醇含量相同的变化趋势。G30组和G40组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G10和G20组(P<0.05),各组谷草转氨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G40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与G30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G40组与两个低密度组(G10组和G20组)差异显著(P<0.05);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G10组和G20组幼鱼肝体比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G30组和G40组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但两个高密度组显著低于两个低密度组(P<0.05),肝脏溶菌酶活性与肝体比成相反趋势。
   3.持续光照组幼鱼行为活跃、摄食积极,相对增重率和肝脏溶菌酶活性均高于其它试验组,对照组仅次于持续光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持续黑暗组幼鱼行动迟缓,摄食少而且相对增重率和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持续光照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饵料系数与增重率趋势相反,持续光照组饲料系数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持续黑暗组饲料系数最低,且与其他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持续光照组幼鱼肝体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持续黑暗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

著录项

  • 作者

    逯尚尉;

  •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 学科 海洋生物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长海,赵耕毛;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石斑鱼;
  •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饵料; 养殖密度; 光周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