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瑞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分析
【6h】

瑞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学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理论

1.2.2 国内学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1.2.3 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瑞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特点分析

3.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理论

3.1.1 农村劳动力

3.1.2 农村剩余劳动力

3.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2 瑞安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情况分析

3.2.1 瑞安市概况

3.2.2 瑞安市农村劳动力现状

3.3 瑞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分析

3.3.1 瑞安农村劳动力转移历史进程

3.3.2 瑞安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分析

3.3.3 瑞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特点

第四章 瑞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分析

4.1 社会综合管理

4.2 劳动力总体素质

4.3 农村劳动力培训

4.4 外来务工人员

第五章 促进瑞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路径与对策

5.1 主要途径

5.2 政策建议

5.2.1 走有瑞安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5.2.2 多元推进瑞安劳动力转移

5.2.3 强化劳动力教育培训

5.2.4 推出鼓励扶持政策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但也有许多问题丞待解决,其中最为迫切的就是长久以来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
   瑞安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势西高东低,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属江南鱼米之乡。是浙江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五个试点县(市)之一。瑞安市常住人口为142.47万人,居温州各县(市、区)第一。2010年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为71.74万人,农村从业人员64.24万人。而由合理负担耕地法得出农业劳动力需求量为11.97万人,则农村劳动力绝对剩余量为59.77万人。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瑞安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大部分已成功转移至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非农产业,瑞安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值为7.5万人,此为农村劳动力相对剩余。值得一提的是,瑞安农村从业人员中有半数以上为外来从业人员,近十年更是该市外来人口高增长期,这些来自于外省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对本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一定的压力。所以在社会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首先评述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瑞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指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转移路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瑞安农村劳动力呈现如下特点:①瑞安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农村从业人员中男性比女性高出11.2个百分点;②文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劳动者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通过农村住户劳动力素质状况调查,瑞安农村劳动力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1.16%,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6.5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2.25%;③从业结构呈现多元化,从事农林牧渔业和工业的占大部分,分别为15.79万人和24.77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4.6%和38.6%。另外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讯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等非农产业的占36.8%。
   2.瑞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特点及制约因素分析。瑞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特点有:①劳动力转移的人数多,且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②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稳定;③呈现多途径、多方向转移;④转移以就地为主,异地为辅;⑤转移就业具有兼业性。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瑞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有:①社会综合管理工作滞后;②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偏低;③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不够;④外来人员对本地劳动力转移带来压力。
   3.推进瑞安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主要途径及政策建议。瑞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途径有:农业内部吸纳、私营企业就业、跨区域流动就业。促进瑞安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政策建议有:①走有瑞安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加快制度改革进程,减缓人口生产和劳动力的供给;②多元推进瑞安劳动力转移。要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坚持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存;③强化劳动力教育培训。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大力开展专门培训。④推出鼓励扶持政策。要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健全基层就业服务网络,完善市场就业服务体系,改进和完善服务形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