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博政治:一种新的网络治理形态的理论解释
【6h】

微博政治:一种新的网络治理形态的理论解释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无处不在的微博

1.2 选题意义:网络政治的生态拓展与内涵广延

1.3 文献综述:从微博到微博政治

1.3.1 微博研究的四种路径

1.3.2 另一种视角:人(心理)、政治、场域(微博)的融合

1.4 研究设计:政治心理学的视角

1.4.1 理论工具与适切性

1.4.2 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1.4.3 内容安排与框架构想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微博与政治:微博现象的理论解读

2.1.1 Twitter的肇始与辉煌

2.1.2 微博的启蒙与发展

2.2 微博的外在表征:矛盾性及其辩证性

2.2.1 微博是虚拟的,亦是现实的

2.2.2 微博是微小的,亦是巨大的

2.2.3 微博是边缘的,亦是中心的

2.2.4 微博是自语的,亦是互动的

2.2.5 微博是碎片的,亦是整体的

2.2.6 微博是草根的,亦是精英的

2.2.7 微博是私人的,亦是公共的

2.2.8 微博是符号的,亦是舆论的

2.2.9 微博是技术的,亦是传媒的

2.2.10 微博是生活的,亦是政治的

2.3 微博的内在特质:虚拟性及其公共性

2.3.2 重议公共领域

2.4 微博的政治意蕴:作为虚拟公共领域

3 微博政治的提出:话语运用的心理博弈

3.1 微博政治的提出

3.2 微博政治的语义分梳

3.3 微博政治的构件厘定

3.3.1 话语主体:脖友、圈子、社会

3.3.2 心理机制:分享、回应、协商

3.3.3 政治目的:权力、身份、秩序

3.4 条件规约:微博政治的逻辑限制

3.4.1 微博政治的世界是生活世界

3.4.2 生活世界的政治是生活政治

3.4.3 生活政治的本质是微观政治

3.4.4 微观政治的内核是差异政治

3.5 微博政治与网络政治辨析

4 微博政治的现实镜像:基于若干案例的实证考察

4.1 分类用户: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心态

4.1.1 研究策略与数据收集

4.1.2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4.2 热门话题:公共事件里的全民政治

4.2.1 研究策略与数据收集

4.2.2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5 微博政治的理论解释:从生成路径到价值挖掘

5.1 微博政治的生成路径:纵横交错的生成图景

5.1.1 纵向:个体政治-集体政治-社会政治的逐层演进

5.1.2 横向:闲时生态-有事生态的时空界分

5.2 微博政治的力量表征:从下至上的力量渗透

5.2.2 影响公共事件:意见领袖的价值与力量

5.2.3 监督公共权力:普通公众的乐趣与责任

5.3 微博政治的价值重塑:由内向外的价值匡扶

5.3.1 理想的诉求:宽容与自由的公共领域

5.3.2 现实的跨越:批判与监督的制度保障

6 结语与展望:微博政治作为公共治理中的“舆论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的社会事实:
  一是,微博在中国无处不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7月),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为30.6%,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亿,使用率为27.3%。手机端微博客用户占总体的79.4%,比2014年底上升了10.7%。尽管从2013年开始,搜狐、网易、腾讯等公司对微博客投入力度陆续减少,微博客整体市场进入洗牌期,但从整个社交类产品范畴来看,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使用的主流应用,庞大的用户规模又进一步巩固了其网络舆论传播中心的地位,微博正在重塑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其获取新闻、传播新闻、发表意见、制造舆论的途径都不同程度的转向微博平台。
  二是,微博政治在中国业已形成。微博“短评快”的特征,预示着一种引人注目的力量:民众用它发声,政府用它发言;民众用它曝光,政府用它回应;民众用它申诉,政府用它安抚;民众用它自恋,政府用它自信;民众不仅想说话,还想参与;政府不仅想发布,还想控制……正如当年“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微博也在悄然间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用《纽约时报》的话来说:当数以亿计的微博用户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社会热点时,就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压力集团,足以推动变革。
  从这两个基本的社会事实出发,本文尝试用政治心理学的思维去解读“中国业已形成的的微博政治生态”。原因在于:
  一方面,从学术文献的角度看,尽管计算机科学、传播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学者都已介入微博领域,但学科分布并不均衡,明显的“传播学”学科偏好导致了微博研究在其他学科视角的分散与疏离,并引致了事实探索偏向强而观念裁量与理论研究偏向弱的研究取向,直接造成当前微博的学术研究与现实发展存在较大落差,研究水平明显滞后于现实发展速度的研究景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当前的微博研究,多少表现出“物化”的倾向,“人”的缺场导致了“人各有志”的“单向度”。
  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提出并阐释“微博政治”的合理性,试图找到隐藏在微博政治背后的规律性东西。研究命名为“微博政治的理论解释”,主旨是描述从微博兴起到微博政治形成的整个变化过程,概括出这种变化的特点,分析微博政治形成的动力、路径和机制,指出当前不利于微博政治实践的某些因素,并初步构想这一政治形态的未来样态和发展,即微博政治的理论重塑。为了区别于以往侧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纯学理性研究,本研究重点在于从“心理-行为”的层面探明中国微博政治实践的社会路径现在“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简单地说,就是要回答四个问题: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未来可能怎样?
  对此,本文的研究展开为以下五个部分:
  笫一章:导论。作为全文的开篇,一是,从研究提出的背景与意义入手,明确选题的目的与价值;二是,对当前的微博研究进行总体梳理,寻找研究空间与理论适切;三是,阐明研究的总体框架与逻辑理路,并指出相关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微博现象的理论解读”。一是,从美国Twitter的肇始到中国微博的兴起,考察微博产生、发展的脉络与趋势;二是从“矛盾性”与“辩证性”着手,描述微博的外在特征;三是,从“虚拟性”与“公共性”落笔,探讨微博的内在本质。并最终得出微博的政治意蕴,即在于其作为虚拟公共领域的核心论断。
  第三章:“微博政治”的提出及其理论阐释。在分析微博政治的可行与可为的基础上,一是,对微博政治的概念进行了语义界定——它是人们在作为虚拟公共领域的微博,所表现出的对话语运用的各种行为;二是,对微博政治的要素进行了构件厘定——它按照人(脖友)-群体(圈子)-社会的演进路径,赋予了主体活动从“分享”到“协商”的价值走向,并形成特定的从“自恋”到“团结”的心理联结,最终建立从从“权力”到“秩序”的政治图景;三是,对微博政治的条件进行了逻辑限制,本文所谈论的微博政治,因其发生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世界,所以归根结底,不过是生活政治、微观政治、差异政治的现实演绎。
  第四章:微博政治的现实镜像。本章从理论探讨回归现实描摹,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依托,以新浪影响力榜为样本,随机抽取13名用户进行分类考察,并以2014.03.01-2014.03.31时间段内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统计的话题排行榜和事件排行榜为基准,通过个案剖析、他者立场和叙事研究,运用影响力指数、心理指标、行为指标和内容指标及关键词分析技术对分类用户、热门话题和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考察。
  第五章:微博政治的理论解释。根据第四章的分析数据,本章提出微博政治的三大理论构想:第一,微博政治的生成路径表现为纵横交错的两幅图景:在纵向维度上,遵循从个体到社会的演进路径,脖友寻求的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权力政治,圈子期盼的获得现实认同的“身份政治”,而社会指向的则是公共治理的“秩序政治”。在横向时间维度上,微博政治则明显的区分为有事无事两种状态,无事时的闲言碎语和有事时的迅速集结共同演绎了微博世界里永复交织的生活政治面向与解放政治爆发。第二,微博政治的力量展演,表现为从下至上的力量渗透:脖友乐此不疲通过参与问政、影响公共事件、监督公共权力证明“平民与莎士比亚”在同一起跑线,且人人都能充当新闻记者的正向能量。第三,微博政治的价值重塑,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制度匡扶。由于微博碎片化、即时性等特征,加之名人影响力从现实生活迁移至网络世界,因此,如何塑造更加宽容与自由的公共领域,为身处其中的个体和圈子提供放心、安全的制度保障是微博在价值建构上必须面对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