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6h】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框架

1.5创新与不足

1.5.1研究的创新点

1.5.2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相关理论基础

2.1.1长尾理论

2.1.2一般均衡理论

2.1.3金融创新理论

2.1.4空间相关性理论

2.2文献综述

2.2.1互联网金融

2.2.2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关系

2.2.3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

2.2.4空间相关性

2.2.5研究现状评述

2.3研究假说

第三章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

3.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3.2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间趋势特征

3.3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地区特征比较

第四章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

4.1模型设定

4.2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变量选择

4.2.2数据来源

4.3实证结果分析

4.3.1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

4.3.2计量分析

5.1研究结论

5.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把互联网金融概念带入大众的视野,互联网金融这一发展模式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2012年“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再到2017年两会上互联网金融持续第四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足可以看出其在中国现阶段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在降低融资成本,拓宽中小徼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更有优势,未来在促进金融市场变革中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 本研究首先从理论出发,先对长尾理论、一般均衡理论、金融创新理论和空间相关性理论进行了介绍,之后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有关内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空间相关性的运用等展开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假设,即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难以突破传统地理空间上的局限性,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且仍然要依赖于地区实体经济和传统金融的发展。之后,运用Geoda等软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展开描述性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但是增速并不稳定,且在地区间发展并不均衡,东部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并在地区间呈现出集聚特征。此外,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走向类似,并没有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从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间的27个月的面板数据来进行研究,利用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计算MoranⅠ指数,研究得出我国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空间相关现象,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部MoranⅠ散点图。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得出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不能超越地理空间而存在,一个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仍然受邻近地区发展水平的溢出效应影响,呈现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与依赖性。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地区经济和传统金融的发展,并与传统金融类似呈现出空间溢出和空间上的集聚效应。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上,人均GDP、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第三产业占比和进出口总额都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正向影响,而政府财政支出水平对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最后一部分提出利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空间正相关性,发挥高水平地区对临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以谋求相邻地区共同发展并且需要提高地区经济和传统金融发展水平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