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地流转模式分化:机理及绩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6h】

农地流转模式分化:机理及绩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概念界定

1.2.2研究目标

1.2.3研究内容

1.3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1.3.1研究方法

1.3.2技术路线

1.3.3数据来源

1.4论文结构

1.5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可能的创新

1.5.2可能的不足

第2章文献综述

2.1农地流转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1.1 宏观层面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2.1.2微观层面农地流转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研究

2.2农地流转的效率绩效研究进展

2.2.1农户与农户之间农地流转的效率绩效研究

2.2.2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之间农地流转的效率绩效研究

2.3农地流转的公平绩效研究进展

2.3.1 农户与农户之间农地流转的公平绩效研究

2.3.2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之间农地流转的公平绩效研究

2.4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2.4.1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2.4.2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2.5综合述评

第3章农地流转及其模式分化现状与特征

3.1 江苏省农地流转及其模式分化现状

3.1.1 江苏省农地流转市场较为活跃且流转主体多元化

3.1.2三大区域农地流转具有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的梯度差距

3.1.3区域内农户与农户之间农地流转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3.1.4江苏省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之间的农地流转已占主导

3.2江苏省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特征

3.2.1农地流转所涉及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

3.2.2主要农地流转方式由出租、代耕、转包转变为出租和反租倒包

3.2.3流转期限更为固定、且流转年限以中长期为主

3.2.4农地流转租金集中分布的价格区间明显提高

3.2.5农地流转租金支付形式差异不大、普遍采用现金支付

3.2.6农地流转合同签订率和规范化程度提高

3.2.7农地流转对中介服务组织的依赖程度提高

3.3本章小结

第4章基于村庄层面的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形成机理研究

4.1基于村庄层面的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形成机理:理论分析

4.1.1村庄经济发展水平

4.1.2村庄非农就业水平

4.1.3农地产权状况

4.1.4村庄人地关系

4.1.5农村土地及农业政策

4.2基于村庄层面的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形成机理:实证检验

4.2.1模型设定

4.2.2变量选取

4.2.3描述性统计分析

4.2.4估计结果与分析

4.3本章小结

第5章基于农户微观决策的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形成机理研究

5.1 基于农户微观决策的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形成机理:文献述评与理论分析

5.1.1农户选择不同流转对象决策依据的文献评述

5.1.2基于农户微观决策的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理论机理

5.2基于农户微观决策的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形成机理:实证检验

5.2.1模型设定

5.2.2变量选取

5.2.3描述性统计分析

5.2.4估计结果与分析

5.3本章小结

第6章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

6.1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

6.2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实证检验

6.2.1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6.2.2变量选择与定义

6.2.3描述性统计分析

6.2.4结果与分析

6.3本章小结

第7章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

7.1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对农户收入影响的理论分析

7.2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7.2.1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7.2.2变量选择与定义

7.2.3描述性统计分析

7.2.4实证结果与分析

7.3本章小结

第8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主要结论

8.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与论文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近年来,我国农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而且越来越多的规模经营主体参与其中,使得农地流转逐步分化为传统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简称传统农地流转模式)以及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之间的农地流转(简称新型农地流转模式)。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考察了农地流转的形成机理、效率和公平绩效等,对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之间农地流转的相关研究较为欠缺。 因此,本研究利用江苏省的经验证据,在整体把握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的形成机理,检验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的效率(农业增效)和公平(农民增收)绩效,以期为政府制定引导和规范农地流转(尤其是承包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的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参考和依据,并对丰富农地流转相关的理论研究有所贡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江苏省农地流转及其模式分化的现状与特征。①从农地流转及其模式分化现状来看,江苏省农地流转市场较为活跃且流转主体多元化,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已成为重要的流转参与主体;而且,江苏省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之间的农地流转已占主导,规模经营主体参与农地流转有效缓解了各地区传统农户之间农地流转中的土地供需矛盾(如苏南地区供大于求,而苏北地区供不应求)。②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呈现出以下特征:与传统农地流转模式相比,新型农地流转模式所涉及的农地流转范围更广、规模更大,主要农地流转方式由出租、代耕、转包转变为出租和反租倒包,流转期限更为固定、且流转年限以中长期为主,农地流转租金集中分布的价格区间明显提高,农地流转租金支付形式差异不大、普遍采用现金支付,农地流转合同签订率和规范化程度提高,农地流转对中介服务组织的依赖程度提高。 (2)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的形成机理。①经济因素是影响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的重要因素,如村庄人均纯收入对村庄农地规模经营面积占比(用以表征新型农地流转模式发展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及规模经营主体支付的土地流转租金相对越高,农户越倾向于将农地转给规模经营主体;②非农劳动力市场(非农就业)是农地流转模式分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村庄农地规模经营面积占比与村庄整体非农就业水平显著正相关,但与当地非农就业机会显著负相关,而村庄非农劳动力工资水平越高,农户将土地转给规模经营主体的概率越高;③流转管理制度和中介服务会促进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如村庄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委员会能显著提高村庄农地规模经营面积比重,村庄建立土地流转合同和相关文件档案的日常管理制度、提供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以及事先规定违约的惩罚或赔偿则能显著提高农户将土地转给规模经营主体的概率;④行政干预也会对农地流转模式分化产生一定影响,虽然基层政府劝说和推动农户流转土地能够促进农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但行政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对提高村庄农地规模经营面积比重的效果并不显著。 (3)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与转入土地的传统小农户相比,规模经营主体参与农地流转并不必然获得更优的生产效率,仅有经营规模为40~60亩的经营主体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体地,与小规模农户(经营规模为1~20亩)相比,经营规模为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15倍(40~60亩)的经营主体能够获得显著更高的土地生产率、成本利润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而经营规模在40~60亩、60~120亩、120~500亩的经营主体的劳动生产率都显著更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规模经营主体转入土地和扩大规模应遵循适度原则,40~60亩的经营规模是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配比达到最优时所对应的经营规模。 (4)农地流转模式分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传统小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相比,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之间农地流转的增收效果有限。具体地,相较于传统小农户间自发的农地流转,农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对转出户的增收效果仅限于土地租金(进而农业收入),其中部分租金的提高归因于农业补贴资本化为地租,从而参与农地规模流转的转出户的转移性收入反而更低;而且,农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虽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但并未起到促进转出户非农收入和总收入增长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样本转出户整体非农就业较为充分且非农收入占比普遍较高以及部分地区地方政府行政推动农地规模流转。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为政府合理引导和规范农地流转(尤其是承包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参考:(1)充分尊重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的自主权;(2)明确农地流转中政府的职能定位;(3)建立和完善其他要素市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