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精功科技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研究
【6h】

精功科技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阐述

2.1 资产减值概述

2.2 盈余管理概述

2.3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案例公司背景与资产减值分析

3.1 案例公司背景

3.2 资产减值分析

第四章 案例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4.1 盈余管理模型检验

4.2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识别方法

4.3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5.1 精功科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5.2 针对精功科技的内部建议

5.3 针对精功科技外部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6.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许多企业纷纷上市,改革开放以来,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为上市公司带来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频繁出现盈余管理行为,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盈余管理问题,与此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纵观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企业的实际盈利并不会随着盈余管理行为的实施增加或者减少,盈余管理只能改变企业利润在不同会计年度的反映和分布,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经过盈余管理修饰后的财务报表信息还会对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的经济决策产生误导,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上市公司通过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来操控企业的利润无异于饮鸩止渴。
  由于资产发生减值迹象的判定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职业判断,这使得资产减值具有了主观性,利用资产减值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惯用手段之一。新会计准则中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规范我国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与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在适用范围、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等方面的规定都更加详细和完善。不能否认的是,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确实起到了遏制的作用,但在实践中,我们还是能发现在现行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空间。
  在上述背景下,首先本文通过查阅和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概述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包括资产减值的基本概念、新旧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比、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动机、手段和识别检验方法。其次本文对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现行会计准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同时其不足之处也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留有空间,比如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短期资产来进行盈余管理。再次本文在阐述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依据后选择了浙江精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案例公司,精功科技在2013年度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又在2014年度大幅度减少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由于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直接计入公司当期损益,因此,2013年度和2014年度公司的净利润均受到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并且精功科技于2014年度成功实现扭亏增盈,所以笔者对精功科技的上述行为是否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产生了疑问,该公司是否利用巨额冲销的方式在发生亏损的年度大幅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为下一年度实现扭亏增盈打下基础,从而避免退市风险。在提出怀疑后,笔者运用应计利润总额模型、均值回复应计利润模型这两种盈余管理检验模型和趋势分析法、同行业比较法这两种盈余管理识别方法对精功科技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精功科技确实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随后对精功科技资产减值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动因主要是夸大亏损、甩掉包袱和扭亏为盈、避免退市这两方面。最后本文对精功科技在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从精功科技内部和外部提出治理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公司监事会监管作用、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完善证券市场制度、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