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6h】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热分析技术在药物热稳定性方面的应用

1.2.2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工作

2 理论与计算方法

2.1 自催化分解反应

2.2 DSC动力学原理及方法

2.2.1 Kissinger方法

2.2.2 Ozawa法

2.2.3 Friedman法

2.3 ARC数据分析方法

2.3.1 绝热热分解动力学原理及方法

2.3.2 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

2.3.3 试样容器的热惰性修正

2.4 评价化学品热稳定性的参数

2.4.1 Semenov模型

2.4.2 FEA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线性升温条件下的热分解特性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条件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线性升温实验结果与分析

3.2.2 线性升温热分解动力学结果与分析

3.2.3 自催化分解性质的初步鉴别

3.3 本章小结

4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等温条件下的热分解特性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条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等温实验结果与分析

4.2.2 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结果与分析

4.2.3 基于等温DSC数据的SADT推算值

4.3 本章小结

5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绝热条件下的热分解特性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实验条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绝热测试结果与分析

5.2.2 绝热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5.2.3 基于ARC数据的SADT推算值

5.3 本章小结

6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热分解可能性理论计算

6.1 理论介绍

6.2 计算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稳定分子几何构型

6.3.2 键级计算

6.3.3 键离解能计算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不仅是一类重要的抗疟药物,而且是一类独特的环状有机过氧化物,其独特的过氧键结构虽是抗疟活性中心,但也导致这类物质对热不稳定,容易受热分解。为了更好地促进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用发展,同时为了保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中的热稳定性,本文选取了4种代表性物质:青蒿素(ARN)、青蒿琥酯(ART)、蒿甲醚(ARM)和双氢青蒿素(DHA,包括三种不同的样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热稳定性。
  首先,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别研究了ARN、ART、ARM及DHA在动态升温条件以及等温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并对这4种物质的自催化性质进行了鉴别;其次,利用绝热加速量热仪(ARC)分别研究了它们的绝热热分解特征,并计算了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然后,基于Semenov模型和有限元分析(FEA)模型分别计算了这4种物质在50kg包装下的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最后,基于量子化学理论,计算了这4种物质分子的稳定几何构型、键级以及过氧键(-O-O-)的键离解能。
  结果表明,在线性升温条件下,ARN和ART的熔化过程和分解过程不能完全分开,属于比较危险的情况;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DHA的第一个放热峰减小,直至消失。等温测试表明这4种物质的热分解都具有自催化性质;ARN、ART和DHA的热分解发生在固态,而ARM在液相发生热分解;4种物质的热分解反应都不遵循单一反应机理。绝热状态下,4种物质在热分解过程中的压力均随温度线性增加,DHA的热分解过程存在一个吸热过程;Semenov模型和FEA模型推算得到的SADT值大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DHA的SADT值最小;在相同计算方法下,4种物质分子中DHA的过氧键(-O-O-)键离解能最小,发生热分解的可能性最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