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终端区运行效率评估方法及模型研究
【6h】

终端区运行效率评估方法及模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终端区运行效率指标框架构建

2.1 终端区概述

2.2 终端区运行效率指标框架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时间的终端区航班运行效率计算

3.1 终端区航班运行过程描述

3.2 终端区进场航班运行效率

3.3 终端区离场航班运行效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灰色主成分分析法的终端区利用率评估

4.1 问题的提出

4.2 终端区利用率指标构建

4.3 灰色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模型

4.4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HP/DEA-BCC-AR的终端区运行效率评估

5.1 问题的提出

5.2 AHP/DEA-BCC-AR评估模型

5.3 基于AHP/DEA-BCC-AR模型的终端区运行效率评价

5.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果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成果

6.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A

展开▼

摘要

终端区交通拥堵及其伴生的航班延误、运行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正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终端区运行效率进行量化评估,从而突破终端区运行瓶颈,挖掘潜在运行能力,但目前尚缺乏较为成熟的评估和分析方法。
  本文首先明确了终端区运行效率内涵及定义,结合终端区基本构成要素的分析,构建了终端区运行效率评估指标框架。
  然后,分别计算航班运行效率和终端区利用率两类指标值:对于航班运行效率,本文以时间为终端区航班运行效率约束条件,通过终端区航班运行过程的分析,分别计算终端区进场航班运行效率和离场航班运行效率。进场效率的计算以增大跑道吞吐量为目标,选取排队架次作为约束条件;采用 FCM对每一特定等待架次中的数据进行分类,从而弱化其它因素的影响;引入了航班繁忙阀值和航班拥塞阀值的概念,计算畅通进场时间;根据各类机型延误成本指数和各样本类别流量比例加权计算出终端区/走廊口点的进场效率。对于终端区利用率,本文从终端区运行特点出发,提出了终端区利用率评估指标。基于灰色绝对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灰色主成分评估模型,并对传统灰色绝对关联度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通过两个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用于计算终端区相对利用率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最后,依据终端区运行效率指标框架和产出指标计算方法,并基于层次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保证域两种方法,建立了AHP/DEA-BCC-AR评估模型,设计了终端区运行效率评估流程;并采用线性数据转换法将航班延误类非期望产出转换成期望产出;同时将k-means方法与所建模型相结合,针对国内30大终端区开展评估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终端区运行效率代表有北京、珠海和天津,且所建模型与传统DEA-BCC模型相比,能有效限制指标权重值并提高决策单元间的可区分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