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对窒息致心跳骤停兔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6h】

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对窒息致心跳骤停兔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D-CPR)和常规胸外心脏按压法(S-CPR)对心跳骤停(CA)兔CA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血流动力学、ROSC率、6h生存率、心肌细胞Caspase3的表达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D-CPR的复苏机制,为开腹手术中发生的CA选择更合适的复苏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32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D-CPR组、S-CPR组,每组16只。腹腔注射氯氨酮、速眠新合剂,气管切开后插入气管导管,分离右颈内静脉、左侧颈总动脉,于左侧颈总动脉插入静脉留置针,监测动脉压,右侧颈内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通过体表监测并记录Ⅱ导联心电图;模拟开腹手术操作,待动物生命体征平稳5min后,于呼气末夹闭气管导管,持续8min,制作窒息性CA模型。心电图示无脉性电活动或心室停搏后,不作干预,2 min后采用D-CPR或S-CPR进行心肺复苏,观察二种复苏方法的复苏效果,对比二组动物CA至ROSC的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ROSC率及6h生存率的不同,检测复苏成功6h后兔心肌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心肌细胞Caspase3的表达,以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
   结果:
   1、CA至ROSC时间:D-CPR组显著低于S-CPR组。
   2、CPR15min内冠脉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变化:D-CPR组CPP、MAP明显高于S-CPR组。
   3、ROSC后SBP、DBP变化:D-CPR组明显高于S-CPR组。
   4、ROSC率:D-CPR组的ROSC率显著高于S-CPR组81%vs43%。
   5、6h存活率:D-CPR组6h存活率明显高于S-CPR组75%vs25%。
   6、HE染色:D-CPR组心肌损伤较轻,心肌细胞水肿较轻,细胞界限清楚,S-CPR组心肌损伤较重,心肌细胞水肿,细胞界限不清,片状坏死,伴少许炎细胞侵润。
   7、心肌细胞Caspase3表达:D-CPR组心肌Caspase3阳性细胞累积光密度(IOD)明显低于S-CPR组。
   8、心肌细胞AI检测:D-CPR组心肌细胞AI明显低于S-CPR组。
   结论:
   1、D-CPR较S-CPR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提高CPP、MAP,提高ROSC率及6h生存率,提示在开腹手术中发生CA采用D-CPR可能比S-CPR更为有效。
   2、D-CPR具有较高的ROSC率及6h生存率可能与其缩短CA至ROSC的时间,减少心肌细胞Caspase3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