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频超声对氟伐他汀干预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和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
【6h】

高频超声对氟伐他汀干预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和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

代理获取

摘要

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脑血管病列为21世纪十大疾病之一。在我国,脑血管病患病率居第3位,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约占80%。临床研究及病理证实,脑梗死主要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CI)、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CCI)、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LCI)、其他明确病因和不明因为等5大类。ATCI的病变基础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特点。因此,早期发现动脉硬化病变,及时进行有效的一、二级预防意义重大。
   尽管动脉造影、64排CT动脉成像等方法可以进行动脉病变检查,但因其有创、价格高、少数可有较严重并发症等因为不宜作为常规的早期检查方法。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因此,对外周动脉管壁的形态及弹性功能的检测有助于预测动脉病变。
   近年来,病理学证实炎症过程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起始及发展全过程。ATCI发生的主要机制是炎症活性诱导的易损斑块破裂诱发的急性血栓形成。易损斑块的炎性标记物越来越多地应用于ATCI病情的综合评价,常用的有hs-CRP、粘附分子(ICAM-1、VCAM-1)等。血管内皮是一种动力器官,通过各种机制抑制血液凝固和白细胞粘附,保持血液的流动性。单核细胞吞噬泡沫细胞,粘附在活化的内皮上,继而侵入内皮下层,这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启动步骤,这种粘附作用由ICAM-1、VCAM-1等介导。
   研究显示,氟伐他汀除能显著降低高密度胆固醇,还能够稳定动脉硬化斑块。
   目的:
   本课题研究氟伐他汀对炎性易损斑块的稳定作用:并研究氟伐他汀应用前后患者动脉管壁及弹性变化,进一步验证氟伐他汀对ATCI的治疗作用。同时,利用高频超声对氟伐他汀干预的ATC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斑块进行深入研究,来阐明超声在评价药物对血管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方法:
   将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ATCi)患者分为给予氟伐他汀(40mg qd po)治疗组和未给予氟伐他汀治疗组;每组34例,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所有患者于入院次日及3个月后两次进行下述指标检测:①颈动脉超声、眼动脉超声(稳定和易损斑块数量、斑块指数、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收缩峰值速度PSV、舒张末速度EDV、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②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③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sVCAM-1)含量及mRNA和蛋白表达;④头颅CT/MRI: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正常对照组也进行除了NDS以外的相同指标检测。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进行一般状况评估(血压、血糖),均给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
   结果:
   1.颈动脉斑块比较:①两组ATCI患者在治疗前颈动脉斑块总数、稳定斑块或易损斑块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3个月,颈动脉斑块总数明显减少,稳定斑块有所增多,易损斑块明显减少,两组ATC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ATCI间治疗前斑块指数和IMT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3个月,两组ATCI中斑块指数和IMT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
   2.颈动脉和眼动脉超声检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两组ATCI患者在治疗前PSV、EDV、RI、P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PSV、EDV增快,RI、PI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氟伐他汀组改变更加显著(P<0.01或P<0.05),ATCI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血脂分析:两组ATCI患者治疗前TC、TG、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3个月,TC、TG、LDL-c浓度下降,HDL-c浓度升高,氟伐他汀组改变更显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sICAM-1、sVCAM-1含量及mRNA和蛋白表达:两组ATCI患者治疗前sICAM-1、sVCAM-1含量及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氟伐他汀治疗3个月,这两种粘附分子含量及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所下降,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中、小病灶ATCI患者之间sICAM-1、sVCAM-1含量有差异(P<0.01)。
   5.药物疗效的判定:两组ATCI患者在治疗前NDS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治疗3各月后,两组患者NDS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氟伐他汀组降低的更明显,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6.药物不良反应的判定: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肌酶谱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也未见药物过敏、消化道反应、造血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及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
   结论:
   氟伐他汀通过稳定斑块、改善动脉硬化血管的顺应性及弹性、降低LDL-c浓度、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在ATCI的治疗中起着积极作用。颈动脉和眼动脉超声检测在评价药物对血管功能及在诊断ATCI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