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设计文化研究
【6h】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设计文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0绪论

0.1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0.1.1当代中国大学校园建设暴露的尖锐问题

0.1.2校园空间设计亟需文化层面的理论探讨

0.2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0.2.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0.2.2国内相关学术动态

0.3研究范围与方法

0.3.1研究范围的界定

0.3.2研究方法与视角

0.3.3研究的内容框架

0.4本章小结

第一章西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回顾

1.1中世纪之前的聚合形态

1.1.1古希腊柏拉图学园形式

1.1.2中世纪封闭形校园形式

1.2工业革命之后的分散形态

1.2.1欧洲依功能分散布局大学校园

1.2.2北美开敞分散布局的大学校园

1.3 20世纪以来新的聚合形式

1.3.1按学科综合聚集的形式

1.3.2按职能综合聚集的形式

1.4本章小结

第二章中国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回顾

2.1农耕社会天人合一的田园校园形式

2.1.1夏、商、西周学校形式

2.1.2春秋时期的孔子与私学

2.1.3汉代太学国子学

2.1.4宋代的书院形式

2.1.5明清两代国子监

2.2近代转型时期在冲撞交汇中形成的分散形式

2.2.1洋务派兴建新式学堂

2.2.2西方设立的教会学校

2.2.3华人开设的私立学校

2.3当代复归天人合一的校园综合空间模式

2.3.1 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建的大学校园

2.3.2 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大学城区模式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进的规律分析

3.1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概念

3.1.1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概念

3.1.2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构成

3.1.3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形式

3.2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进的客观规律

3.2.1空间演进第一阶段——从聚合状态发展至分散状态

3.2.2空间演进第二阶段——从分散状态复归大综合状态

3.2.3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发展现状

3.3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进的内在文化动因

3.3.1科技发展是基础动力

3.3.2设计文化的融合拓展

3.3.3人文理念在引导制约

3.4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进的外在形式表现

3.4.1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外在形式的构成要素

3.4.2在演进中逐步形成的校园空间文化特色

3.5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文化特色的新趋向

3.5.1自由布局重视文化表现

3.5.2文化融合辐射周边区域

3.5.3重新塑造人文学术氛围

3.5.4尊重历史延续地域文脉

3.5.5注重未来可持续动态发展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中国大学校园发展演进中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4.1当前传统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文化状况

4.1.1自然景观的消逝与被破坏

4.1.2人文景观的断裂与被忽视

4.2当前新建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文化特点

4.2.1自然景观特色表现乏力

4.2.2地域文化特征未能体现

4.2.3空间单薄缺乏文化蕴涵

4.2.4主体缺失忽视人的存在

4.3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文化特色缺失的原因

4.3.1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变化——历史的停滞与跃进式发展

4.3.2跨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移植——聚散形式与本土化、民族化问题

4.3.3面对历时性与共时性矛盾的无奈——设计理念陈旧和理论滞后

4.3.4自由精神与自由氛围的历史性断裂——行政决策体制的负面影响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重构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文化特色的策略

5.1重构的思想基础与宏观总体导则

5.1.1思想基础——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的“自由”氛围

5.1.2总体导则——明确识别,整体统一,突出主题

5.2整合校园空间景观生态的文化策略

5.2.1完整延续历史文脉特点

5.2.2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特色

5.2.3顺应原貌梳理自然山水

5.2.4重视绿色生态文化表现

5.3塑造校园空间景观特色应特别注重的几个问题

5.3.1静态空间注重主题特色

5.3.2交往空间合理安排尺度

5.3.3动态空间道路停车的安插

5.3.4过渡空间重视转换与滞留

5.3.5绿化小品等文化休闲设施

5.4本章小节

第六章结论

6.1历史回顾

6.2现实启示

6.3未来展望

6.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

附录一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附录二在学期间参加学术科研活动

后记

展开▼

摘要

大学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文化精神的核心。大学校园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见证了人类社会精神的历史变迁,也孕育了超越世俗社会的“自由”学术理念。科学与人文辉映,共同构建了大学这片充满人类理想的伊甸园。两者的互动,不仅表现为大学的精神理念,也融化为对作为物质载体的大学校园空间的设计实践。 本文研究属于艺术学,以设计文化发展为主线,涉及到其他相关学科内容。通过对国内外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对比分析,从历史和文化现状出发,借鉴国外校园建设典型实例,以国内校园空间文化研究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文中梳理文献资料并结合了实地考察,运用了设计科学方法论,力求分析与例证结合,从历史过程、规律发展、本质关联、特征分析四个方面,清理出大学校园宏观空间形态演变的客观规律。通过对此规律的本质、内涵及外在形式表现的分析,找出空间形态演变与校园文化特色之间的必然联系,寻找中国大学校园演进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实质所在,为今后大学校园空间设计提供文化意义的理论铺垫。 论文由七个部分组成。绪论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研究的范围与方法,阐述了当代中国校园建设暴露的问题以及设计亟需进行文化层面研究的原因,介绍、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概况,同时,对本文研究的范围、方法与视角、基本框架作了阐述。 第一章对西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历史的回顾。西方大学校园形态演变是一个完整的自律发展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校园空间形态经历了“合——分——合”的过程,由中世纪之前的聚合形态,到工业革命之后的分散形态,又发展到20世纪以来新的聚合形态。这条完整脉络,是本文主体结构“一条线,一个点”的基本参照系。 第二章主要回顾、分析了中国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国近代的曲折,使中国大学校园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背离”、“两次移植”。尽管如此,中国大学发展依然经历了“合——分——合”的过程,从农耕社会天人合一的田园形式,到近代转型时期的分散形式,以至当代复归天人合一的综合空间模式。正是在这一条“线”上,出现了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空间文化特色缺失这个无奈的“点”。制度与文化层面的原因是这一问题形成的关键。 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界定了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概念之后,本章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进的规律进行了客观分析,阐释了校园空间形态演进的两个阶段,分析了它的内在文化动因和外在形式表现,展望了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文化特色发展的新趋向。内在文化动因涵盖科学技术发展、设计文化融合、人文理念引导三个方面,外在形式表现则涵盖了构成要素和空间文化特色形成两个方面,基于对现实的分析,指出大学校园空间文化特色发展的新趋向。以上这些,构成了其他四章论述的基础。 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大学校园空间发展演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文化缺失出现在当代中国,有纵、横两个方面深厚的历史文化原因,隐现出近代以来一直面对的文化转型问题。当前,传统大学校园突出表现为自然景观的消逝、破坏与人文景观的断裂、忽视,新建校园则绝大多数表现为对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特征的忽视,空间文化内蕴的丧失以及对人本体的抛弃。原因首先是政策的大幅变化。它直接带来历史的阶段性停滞与跃进式发展,为了追赶世界而跨越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为移植,必然带来聚散形式的失控与本土、民族文化的丧失。在面对这些兼具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矛盾时,设计理念陈旧和理论滞后,导致中国设计师总是力不从心,这些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集权体制、行政决策的深刻制约,其实质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自由精神与自由氛围的历史性缺失和断裂。 第五章阐述了文化重构的策略。第一节提出重构的思想基础与总体指导原则,这一切基础于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基础上的“自由”氛围的创造;而后提出整合大学校园空间景观生态的文化策略,涵盖了校园空间中自然、人文生态景观的营造;第三节从不同角度,分别阐释了在塑造校园空间景观特色中应特别注重的问题,特别强调了西方设计文化中擅长的人性化细腻处理。这些都渗透着人文精神,折射出文化魅力。它们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古希腊的理想人性所承载的“自由”。而且,理想策略的实现,基于“民主”、“科学”的相应发展以及人的觉醒、解放,这些都要扎根生长于深厚人文土壤之上。 第六章是全文结论,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形态深入到精神制度层面,得出大学校园空间发展及其形态设计的文化启示,最后对大学校园未来的理想模式及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