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运动和视觉的设计方法——以桢文彦为例
【6h】

基于运动和视觉的设计方法——以桢文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

序言

一.论文的缘起

二.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三.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论文的相关立场

第一章研究背景

1.现实背景

1.1.异质化的都市环境、多元的都市价值观

1.2.作为利益和物质客体的建筑

1.3.城市与建筑关系的失衡

2.理论背景

3.人物背景

4.本章小结

第二章建筑中的运动和视觉

1.运动、视觉的概念界定

1.1.运动和视觉的概念

1.2.运动和视觉的概念说明

1.3.运动和视觉的相关属性

2.建筑学语境中的运动和视觉

2.1.运动和视觉的主体性凸现

2.2.建筑历史中的运动视觉(线性的描述)

3.从可画到不可画——运动、视觉关系的历史思辩

4.本章小结

第三章桢文彦的运动和视觉思考

1.现代主义的反思——建筑到城市

1.1.标准理性的现代主义图景

1.2.建筑逻辑的城市思考

1.3.自足建筑逻辑的缺憾——运动视觉的建筑局限

2.桢文彦的批判的现代主义运动视觉思考

2.1.运动与视觉作为一种批判的工具——桢文彦运动和视觉的批判性

2.2.运动与视觉思考的传统根源——奥

2.3.从城市、聚落建立的运动视觉独特思考

3.运动与视觉思考的理论表述——集群形态理论

3.1.集群形态理论的发展

3.2.集群形态理论的核心

3.3.关注运动和视觉的设计方法——集群形态理论

4.本章小结

第四章桢文彦的运动和视觉思考——实践

1.城市范围的建筑的集群形态——代官山街区

1.1.代官山街区背景

1.2.项目概况

1.3.代官山集群形态中的运动和视觉

1.4.运动和视觉分析

2.建筑尺度之下流动的空间体——福冈大学太阳神广场/风之丘葬场

2.1.功能单元作为“群”的元素——一种“群”形态的表达

2.2.流动空间体——公共空间内化

2.3.流动空间体的实现——路径与路径的配置方式、空间透明性的理论

2.4.流动空间体的运动和视觉

2.5.运动与视觉分析

3.城市与建筑之间——城市房间

3.1.城市房间

3.2.形式表现

4.本章小结

第五章结语

1.价值观的选择

1.1.宏观城市和微观城市

1.2.都市性和都市化

1.3.传统和现代

2.实践方式的选择

2.1.实践姿态——介入空间

2.2.运动作为建筑和城市支配性的组织力量

3.运动和视觉讨论对我国当前实践的指导意义——当代中国的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运动与视觉是人的知觉经验的重要来源。其本身作为建筑中的必然现象可以成为我们审视建筑历史的一个线索。 在建筑历史的主流发展过程中,运动和视觉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权利秩序的控制之下,包括宗教秩序和伦理秩序。所以可以发现的是:这种情况之下运动和视觉无法获得独立的意义,无法主动的参与建筑和环境意义的建构。但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现代艺术运动开启了建筑中运动和视觉认识的新纪元。从而带来了全新的建筑空间形态。 柯布西耶,作为现代建筑运动的旗手创造了新的运动的空间形态,并且使建筑与时代的要求相吻合。但是,柯布的思考没有在城市的层面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桢文彦批判了现代主义中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城市思想。从日本的传统和聚落出发,重新建立运动和视觉与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并且在长期的思考之后形成了集群形态理论。集群形态理论阐释了桢文彦全新城市的发展机制与形态的思想。并且成为桢文彦职业实践的理论基础。 桢文彦的实践从三个层面表现了其对运动和视觉的关注。首先是城市层面的“集群”形态。其次是建筑单体中体现的流动空间体。最后城市和建筑之间所表现的“城市房间”思想。 运动和视觉的对于当代城市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建立个人与城市、建筑之间积极的关系。使人成为城市和建筑实践中的价值主体。这正是本文的立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