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
【6h】

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区域文化视野中的陕北音乐文化

一、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主旨及意义

二、国内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状况

三、有关陕北音乐及陕北音乐文化的研究

四、本选题的研究定位及其理论构架

第一章 陕北的文化区域构成及亚区划分

第一节 陕北的自然地理

第二节 陕北的地缘关系

第三节 陕北的亚区划分

第二章 陕北音乐文化类型及区域性分布

第一节 陕北民俗生活中的音乐类型

第二节 不同音乐类型的区域性分布

第三章 民俗、信仰、方言中的音乐文化建构

第一节 陕北乡村民俗中的作乐样态

第二节 陕北民间信仰中的仪式与音声

第三节 陕北方言中的音乐风格建基

第四章 陕北音乐文化的生存张力

第一节 生存环境——精神原型缔构的前提

第二节 生命渴求——表现主题形成的动力

第三节 本真性——音乐文化的人类学归位

余论:当陕北音乐文化遭遇现代

参考文献

附录:陕北秧歌场图①

作者简介

后记

展开▼

摘要

陕北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而非行政区划概念。陕北地处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地带,辖榆林、延安两个地市级行政区。自古以来,陕北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政治拉锯的绳结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是商帝武丁伐鬼方,已见出民族间的政治、军事、文化之博弈。而自秦始皇置上郡地,陕北的区域轮廓开始凸显。虽然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演绎中,这片土地的政治归属不断更迭,但由于多民族共相杂处,文化接触,而使得陕北的区域文化呈现出活跃的交叉趋向并被保留在传统的积淀中,陕北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牧业文明过渡的典型地带。明清以降,以北部长城为界,陕北才真正地被掌控在中原封建统治者的手中,但由于地缘关系,不仅继续与边蒙的游牧民族保持联系,还东跨黄河,西毗陇东,南接关中,与周边行政区域多相往来,逐渐沉淀出陕北传统民俗文化混融杂陈的发展格局和特点。音乐作为其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以其特有的音声表现方式,展露民众心迹,抒发个体情感,成为陕北传统文化保留与传承中,最富于活态和激情的生命气韵。
  自然环境上,陕北以黄土、沙碛堆积而成的原、梁、峁、沟地貌组织形态,以及长期干旱少雨的温带季风气候条件,构成了这一区域贫瘠的自然生存条件,加上战争人祸,历史时期的陕北生态实际上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境地。而在这样一片干涸的土地上,陕北人不仅顽强、执着地繁衍着生命,而且用质朴与率真讴歌着生存体验。如果说民俗构成了陕北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那么包括音乐在内的民间艺术则演绎出陕北乡村文化的特色。现保留在陕北传统民俗生活中的音乐类型包括民歌、唢呐鼓吹、秧歌、陕北说书、二人台、榆林小曲、道情以及白云观道教笙管等,它们或原生于本地,或传自于周边地区;或在交流变异中兴旺,或在接触碰撞中衰落……但无论孕孳于此还是成长于斯,都在历史的河流中经历着冲刷与筛汰,最终在与当地民俗文化诸因素的交织锤炼中熔铸成今天的生动样貌。
  陕北音乐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与乡村社会民俗生活之间保持着的不可剥离的唇齿关系。陕北音乐文化一方面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当地民俗的建构,另一方面以民俗生活为依托不断地完善着自身的发展需要。大致上来说,陕北音乐文化的最鲜明之处,就在于它的民俗性职能大于艺术表现职能。尽管在参与民俗活动或者履行民俗议程中,陕北音乐文化及其行为体现出一定的演艺性,发挥着娱神也悦人的作用,但其本质是作为民俗建构的一部分而存在着,这与纯粹作为舞台表演的艺术应该有所区别。因此上,陕北的音乐文化活动多与年节庆祝、婚丧礼俗、乡村庙会、民间祭祀相为伍,在充任民俗角色、履行民俗仪式过程的前提下,发挥艺术功能。
  陕北音乐文化特色凝聚和精神内涵建构,离不开自然环境和乡村社会生活条件,无论是生产劳作、居住、生活以及民间信仰中的体验,都会潜移默化地积淀在艺术创造心理养成和艺术表现中,使之远古的祭祀遗留、现世的情感宣泄、日常的伦理遵从,通过民俗活动,以艺术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展现。其中,对存在的感应、对生命繁衍的领悟是其本质。艺术表达中,通过质朴、甚至简陋的形式,折射出的却是来自心底的本真性体验。以至于,信天游虽不仰仗舞台,但漫山遍野回荡着的却是生命的豪放;大唢呐鼓吹虽难成雄伟的仪仗,但迎亲路上、秧歌舞场上却能把激情燃放;说书人虽然孤独远行,但无论乡间院落还是庙会书场,总能通过苍凉歌喉和伶牙俐齿,跨越时间隧道把听者带到那历史的场景中……与其说陕北音乐文化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民俗,毋宁说其反映着一个区域的乡村生活。陕北音乐文化的建构离不开这片土地,必定也以其特有的韵调,生动地展示这里的生活面貌。
  当然,陕北音乐文化也会随着自然环境和乡村社会条件的改变而发生迁移。伴随着崖畔窑洞的废弃,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城镇与乡间的现代民俗活动中,各种演唱与吹打很难不汇入现代城市流行的时尚元素。但可惜的的是,形式改变了,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内容同时遭到了摒弃。这样的乐队多的是电子的铿锵,而缺少的是古老的深邃与苍凉,已经奏不出陕北传统音乐的独特韵致。陕北特有的大唢呐已弃之不用,歌手口中的信天游也已在卡拉OK的节律扭摆中失去了自然与真性,闹秧歌看重的是行街队列展示,而盲艺人的单人书专利已被明眼人的群口表演挤出了市场,这就是现代化付出的代价!传统乡村生活的自然化、田园化、个性化遭到了城市工业化、标准化、文化时尚化的侵蚀与剥夺,乡村民众随之也在一步步失去纯朴的精神家园。传统已经到了需要专门认识、有意识保护和强化传承的境地。
  相比较而言,陕北音乐文化中毕竟还保留有一定的传统因素。但随着近年来区域经济的腾飞,乡镇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陕北乡村民俗表面上呈现出的复苏兴旺势头,实际上已难掩对传统精神内涵的忽略;在越来越重视各种庙会祭祀的奢华与铺张的背后,隐含着现代人的精神焦虑。因此上,如何认识传统,如何发展传统,如何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张力,已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安慰,而是现代人在物欲、利益膨胀中寻找生命本原和真实的途径。对区域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与保护自然在其视野之中,陕北音乐文化即是其中亟需关注的一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