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地震、建筑与安全——谈地震给建设宜居城市带来的启示
【6h】

地震、建筑与安全——谈地震给建设宜居城市带来的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地理条件和国情方面的特点

第三章 防震抗震的标杆--以日本为例

第四章 概念化救灾工具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生存救援工具

4.1.1 产品分析

4.1.2 造型发散

4.1.3 使用和功能定位

4.2 简易帐篷

4.2.1 产品分析

4.2.2 造型发散

4.2.3 使用和功能定位

4.3 组合机械工具:

4.3.1 产品分析

4.3.2 造型发散

4.3.3 使用和功能定位

4.4 模块化救灾安置空间

4.4.1 产品分析

4.4.2 造型发散

4.4.3 使用和功能定位

第五章 分析我国当前对地震应改进的方面

5.1 地震预警系统的不完善

5.2 居住模式的调整

5.2.1 调整城市的整体规划

5.2.2 加大木质结构建筑的使用

5.2.3 减少高密度的居住形式

5.2.4 建筑质量的反省

5.3 心态的调整

总结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地震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伤害和经济伤害,多少人在突如其来的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地震在我国也属于多发灾害,我国地质环境复杂,人口众多,居住环境密集,通过与多地震国家日本相比较,对其在抗震措施、建筑特点、居住模式、百姓心态等方面的分析,从而指出我国在对待地震应急、预警知识方面的教育、对待地震前的预防观测、地震中的应对措施以及在震后急救方面的不足之处:急救措施欠缺人性化、震后临时避难所紧缺供应不及时、物资提供缓慢供应不足、与外界失去联系拖延了抢救伤员的最佳时间、人们震后急救知识的缺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的现有问题,有针对性的探讨了我们今后抗震防震的方案及措施。
   综上所述,以灾后救援为重点,灾后配备设施为辅助,针对灾后各种复杂情况,从实用性、造型和功能三方面提出了几个概念性的工具设计方案,其中包括救援工具、临时居所、救援器材等几个种类,结合了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已有的设施进行了创意性的改进和创新,能够在特殊的环境下提高自救和他救的效率,从而提高灾后生存几率和生活条件,从而突出了防震抗震概念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对居住模式的调整,比如城市的整体规划、建筑材质的改进和质量的注重、减少居住的高密度和对待地震心态的调整这些方面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

著录项

  • 作者

    李冉;

  •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

  • 授予单位 东南大学;
  • 学科 工业设计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尹文;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U475.1;
  • 关键词

    地震; 灾后救援; 抗震措施; 居住模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