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居空间形态初探——对汶川地震灾后居住空间规划设计的思考
【6h】

人居空间形态初探——对汶川地震灾后居住空间规划设计的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居住空间及其灾后重建

2.1 居住空间概论

2.1.1 居住空间的起源和特征

2.1.2 居住空间形态的历史发展

2.1.3 居住空间形态的城乡差异

2.1.4 人类居住心理与行为模式

2.2 突发灾难下的重建

2.2.1 丽江地震灾后重建

2.2.2 伦敦大火灾后重建

2.3 汶川地震概述

2.3.1 地震成因及波及范围

2.3.2 地震破坏及影响

2.4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2.4.1 灾后重建政策与措施

2.4.2 灾后生活的恢复状况

2.4.3 各类建筑的重建情况

第三章 汶川地震灾区的居住空间变迁

3.1 震前居住空间形态

3.1.1 震前居住模式及心理

3.1.2 震前居住空间形态

3.1.3 小结

3.2 震后过渡性居住空间形态

3.2.1 产生背景及过程

3.2.2 典型案例分析

3.2.3 小结

3.3 震后永久性居住空间规划

3.3.1 产生背景及过程

3.3.2 典型案例分析

3.4 震后永久性居住空间建设

3.4.1 背景及过程分析

3.4.2 典型案例分析

3.5 建筑学的介入与建筑师的探索

3.5.1 建筑学的介入

3.5.2 建筑师的探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震后宜居空间形态研究

4.1 国内外震后居住空间的重构

4.1.1 国内震后居住空间的重构

4.1.2 国外震后居住空间的重构

4.2 震后灾民居住心理及行为研究

4.2.1 调研背景及数据整理

4.2.2 调研成果及其分析

4.2.3 空间要素及原型

4.3 震后宜居空间研究与设计

4.3.1 震后宜居空间研究目的

4.3.2 震后宜居空间研究原则

4.3.3 震后宜居空间研究策略

4.3.4 震后宜居空间研究限定

4.3.5 震后灾区宜居空间类型一

4.3.6 震后灾区宜居空间类型二

4.3.7 震后灾区宜居空间类型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居住空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空间类型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对于居住的要求和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仅仅需要居有其所,更注重舒适、安逸的宜居状态。但是当突发灾难降临之际,人类的居住本能被凸显出来,表现为对坚固、安全、适用的迫切需求。
   本文围绕汶川地震后的居住空间重建过程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展开分析,从而引发了对于灾后适宜人居空间形态的研究。希望以此能对汶川地震灾后居住空间重建和未来类似事件之后的重建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缘起,介绍了研究背景,界定了研究目的,提出了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概论和事件综述部分,以居住空间概论和突发灾害及灾后的总体重建过程为线索进行了阐述;第三章论述了震前震后汶川灾区的居住空间形态的变迁,着重以灾后重建为主线并结合实际案例,系统阐述了震后过渡性居住空间、震后永久性居住空间的规划及建设过程;第四章为本文的研究成果部分,通过调研解析,探讨了灾区民众的实际居住心理需求及居住空间原型,并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宜居空间。

著录项

  • 作者

    杨海粟;

  •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

  • 授予单位 东南大学;
  • 学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钟训正,单踊;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U211.2;
  •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后重建; 居住空间; 规划设计;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51:48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