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江南运河沿线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研究
【6h】

江南运河沿线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文献综述

1.5.1 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理论和实践

1.5.2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相关研究

第二章 江南运河与沿运工业的起源和演变

2.1 背景

2.1.1 沿运区域概况

2.1.2 江南运河的历史

2.1.3 江南水运交通网

2.2 江南运河沿线产业发展

2.2.1 古代手工业发展

2.2.2 江南运河与古代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2.2.3 近代工业发展

2.2.4 江南运河与近代工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2.2.5 现代工业发展

2.2.6 江南运河与现代工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2.2.7 小结:工业发展与运河功能变迁

第三章 沿运工业遗产的价值与特征

3.1 沿运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

3.2 沿运工业遗产的界定

3.3 沿运工业遗产的构成

3.3.1 遗产类别

3.3.2 产业类型

3.3.3 投资主体

3.3.4 风格风貌

3.4 沿运工业遗产的保存现状

3.5 沿运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特征

3.5.1 传统手工业遗产

3.5.2 近代(1840-1949)工业遗产

3.5.3 现代(1949-1980)工业遗产

3.6 沿运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3.6.1 沿运工厂内部布局特征

3.6.2 港口工业聚集区

3.6.3 中心城市工业分布格局

3.6.4 乡镇工业网络

3.7 案例选取标准与小结

第四章 沿运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

4.1 沿运工业的遗产化演进

4.2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价值

4.3 沿运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和不足

4.3.1 再利用的现状和趋势

4.3.2 不足之处

4.4 保护性再利用的观念和目标

4.4.1 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

4.4.2 保护和再利用的结合

4.5 沿运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策略

4.5.1 保护水系与保护沿运工业遗产

4.5.2 工业遗产资源的精细化和多元化利用

4.5.3 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5.4 常用改造模式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的展望

5.4 不足与后续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汇总

展开▼

摘要

本论文对京杭大运河南端近现代工业发达的江南运河段沿线的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特征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以尝试探索该区域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目标与策略。
  江南运河不是孤立的水道,而是四通八达的江南水运交通网的主干。江南运河沿线工业的发展是连续至今的过程。江南地区工业和城镇的发展与江南运河及江南水网息息相关,江南运河在古代、近代和现代都与工业发展有着互动关系。水系变迁、工业发展和城镇化三者交织在一起,是江南地区特有的文化地理特征,也是界定江南运河工业遗产的重要标志和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
  在此基础上,本文强调了江南运河工业遗产的城市价值,认为江南运河工业遗产是见证江南水乡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有机整体。对遗产的界定、构成结构、保存现状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工业遗存的实例,从建筑、街区、城市和区域等不同尺度进一步展示了运河工业和城市的关联,以及江南运河工业遗产的网络状结构。
  工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导致了工业的遗产化,工业遗产在再利用上有着天然优势。江南运河工业遗产网以江南运河为主干,以相关水系为支线串连成一体,是江南地区工业和社会、经济一体化网络的缩影;任何对其部分的破坏都将降低其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故应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保护性再利用是保护与再利用结合,通过合理再利用来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从保护水系入手,对运河工业遗产进行精细化和多元化开发的策略,并强调了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长期性,最后列举了常用的改造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