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儒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
【6h】

儒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三、研究的目的与基本思路

(一)研究的目的

(二)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儒学价值观的学理依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二、抵御西方“普世价值”的强势侵蚀

三、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价值认同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儒学价值观的可行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相通相契‘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化的接力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儒学价值观的意义

一、实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当代转化

二、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章 儒学价值观在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境遇

一、儒学价值观的源流

二、儒学价值观的理论形态

第二节 儒学价值观的内涵及特质

一、儒学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二、儒学价值观的主要特质

第三节 近百年来儒学价值观面对的冲击及挑战

一、新中国成立前“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

二、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传统

三、改革开放后儒学价值观的际遇

第三章 儒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异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阐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儒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处

一、民本观与人本观

二、知行观与实践观

三、“和为贵”与和谐理念

第三节 儒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之处

一、社会基础与时代性不同

二、理论基础与思想本质的异质

三、核心价值旨趣与理想之别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儒学价值观的科学探索

一、爱国意识的升华

二、从群体主义到集体主义

三、从民本仁爱到为人民服务

第二节 邓小平对儒学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

一、“富民为民”思想呼应于儒家民本观

二、“两个文明”建设并举思想关联于传统儒家义利观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相通

第三节 江泽民对儒学价值观的继承和转换

一、提升中华民族精神到新的境界

二、“执政为民”思想是对传统儒家“贵民”思想的承继和转换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节 胡锦涛对儒学价值观的承继和转换

一、“以人为本”与儒家民本思想

二、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承继和发展

第五节 习近平论儒学价值观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一、儒学价值观思想精华的阐释

二、论儒学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章 儒学价值理念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创新转化

一、传统仁爱观涵养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对传统仁爱观的传承

三、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对传统仁爱观的创新

第二节 从传统民本观到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

一、传统民本观中有民主思想吗

二、儒家民本观与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融通

三、儒家民本观与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殊异

第三节 从传统诚信观到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

一、儒家诚信观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对儒家诚信观的继承

三、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对儒家诚信观的超越

第四节 从传统公正观到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

一、传统公正观的的历史渊源

二、传统公正观的合理内核

三、传统公正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四、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对传统公正观的超越

第五节 从传统和合观到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

一、传统和合观的历史起源

二、传统和合观的思想精华

三、传统和合价值观的现代转化

第六节 大同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大同思想的发展

二、大同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三、大同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启迪

第六章 以儒学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与方法

第—节 以儒学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

一、坚持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统一

二、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第二节 以儒学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国家制度战略

二、国民教育平台

三、传播宣传引导

四、社会示范效应

第三节 以儒学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一、历史镜鉴法

二、转换滋养法

三、对接开新法

四、功能实现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指明了方向——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儒学在中华文明历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价值观念更是影响到传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传承儒学价值观的精华,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儒学价值观是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官方价值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传统中国的国家构建、社会组织和个人生活,渗透到中国人举止言行的方方面面,并且外传日本等国家,形成了中华文明圈。然而,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信仰体系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来,再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激进地反传统,儒学价值观被视为落后腐朽的代名词。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总体发展,儒学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再次得到重视。
  儒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相契,又有诸多差异。儒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主要体现在民本观与人本观、知行观与实践观、和为贵与和谐理念等内在联系之中。双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与时代性、理论基础与思想本质、核心价值旨趣与理想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对汲取儒学核心价值观的精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探索,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在“建设”的重点内容上,提出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民本、诚信、公正、和合、大同”思想义理,努力探索其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再中国化视野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一,从传统仁爱观到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继承了传统仁爱观中亲亲友善、忠恕之道、民胞物与等思想精髓,摒弃了其狭隘性和不平等性,强调内在自律的基础上增强外在他律的约束,增强双向互动互利性。其二,从传统民本观到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非民主的民本思想,儒家民本观与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融通之处体现在民众是国家之本、民意是政权之基、民情是治国之纲。它们的区别体现在时代基础不同、权力主体不同、目标取向不同、治国方式不同。其三,从传统诚信观到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继承了儒家诚信观中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兴业之宝和立国之基等合理内核,同时,它丰富了儒家人际诚信,赋予契约诚信的理念;弘扬自律诚信,补充他律诚信;重视现代诚信观的宣传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其四,从传统公正观到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传统公正观是人们各守其位的社会规范准则,是合乎公利的道义,是治理天下的道德标准,包含了弘扬社会正气和弘扬社会尚公重义精神的优秀基因。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要求人们在增强义务观念的基础上保障公民个体平等地位上合法权益的公平,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公正。其五,从传统和合观到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传统和合观包含天人和合、人际和合、人自身的身心和合、群际和合等思想精华。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注重人内心的和谐发展,注重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和谐,注重人与人的和谐,注重促进国际和谐。其六,从传统大同思想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传统大同思想具有无私有制与财产公有、无阶级压迫与无剥削、人人团结且互助友爱等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实践中坚持物质财富丰富的均平,在理论上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发展中符合中国社会自身历史发展特点的现实基础上实现社会理想,它体现了对大同思想的超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传承儒学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统一、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传承儒学价值观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国家制度战略、国民教育平台、传播宣传引导、社会示范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传承儒学价值观的方法有历史镜鉴法、转换滋养法、对接开新法和功能实现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