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影响研究——基于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的案例研究
【6h】

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影响研究——基于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的案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界定

1.2.3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1.3.1 区域创新系统

1.3.2 区域创新能力

1.3.3 区域创新主体

1.3.4 区域创新联系

1.3.5 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6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与研发机构空间选址分析

2.1 城市创新活动分析

2.1.1 城市创新活动的基本特点分析

2.1.2 城市创新活动的影响要素演变分析

2.1.3 城市创新影响下的都市圈发展趋势判断

2.2 城市创新能级影响因素分析

2.2.1 城市科创资源要素

2.2.2 城市创新基础要素

2.3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影响

2.3.1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的类型分布的总体影响

2.3.2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的宏观影响

2.3.3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的微观影响

第三章 研发机构在都市圈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体系

3.1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发展概况

3.1.1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经济与人口

3.1.2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区位与空间形态

3.1.3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

3.1.4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科技创新概况

3.2 研发机构的总体分布现状与特征

3.2.1 研发机构分布现状

3.2.2 研发机构空间总体分布特征

3.3 企业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

3.3.1 重点实验室空间分布现状

3.3.2 工程技术中心空间分布现状

3.3.3 企业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政府研究机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

3.4.1 重点实验室空间分布现状

3.4.2 工程技术中心空间分布现状

3.4.3 政府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

3.5 高校研究机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

3.5.1 重点实验室空间分布现状

3.5.2 工程技术中心空间分布现状

3.5.3 高校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

3.6 研发机构的都市圈空间分布的等级体系

3.6.1 研发机构的都市圈空间分布的主体类型

3.6.2 研发机构的都市圈空间分布的等级体系

第四章 城市创新能级测度与体系建构

4.1 城市创新能级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城市创新能级评价构建思路和方法

4.1.2 城市创新能级评价指标体系

4.2 城市创新能级等级体系测度过程

4.2.1 测度方法选择

4.2.2 城市创新能级指数测度模型构建

4.2.3 城市创新能级指数权重计算

4.2.4 指标权重计算步骤

4.2.5 指标权重值确定

4.3 城市创新能级等级测度比较分析

4.3.1 城市创新能级指数测算比较分析

4.3.2 城市知识创新指数测算比较分析

4.3.3 城市技术创新指数测算比较分析

4.3.4 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测算比较分析

4.3.5 城市创新环境指数测算比较分析

4.4 城市创新引力度测算比较分析

4.4.1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的测度

4.4.2 基于研发人员调查

4.5 城市创新能级体系

4.5.1 城市创新能级体系建构

4.5.2 城市创新能级体系与城市能级体系比较

第五章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影响研究

5.1 创新能级与研发机构整体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5.1.1 创新能级与研发机构数量总体分布耦合关系

5.1.2 创新能级与研发机构类型总体分布耦合关系

5.1.3 创新能级与研发机构级别总体分布耦合关系

5.2 创新能级与各类研发机构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5.2.1 创新能级与企业研发机构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5.2.2 创新能级与政府研发机构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5.2.3 创新能级与高校研发机构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5.2.4 各类研发机构之间的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5.3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影响规律

5.3.1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问分布具有影响作用

5.3.2 创新能级对不同主体研发机构类型分布影响系数存在差异

5.3.3 城市创新能级体系与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体系基本吻合

5.3.4 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具有“捆绑效应”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两大都市圈研发机构呈现“点轴式”的空间分布特征

6.1.2 两大都市圈城市形成“双核心”五级创新能级体系

6.1.3 城市创新能级对各类研发机构空间分布的差异化影响

6.2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研发机构布局引导策略建议

6.2.1 整合两大都市圈研发资源,统筹布局研发机构

6.2.2 完善研发机构建设主体与类型,推动研发活动的多元开展

6.2.3 加大区域知识创新投入,提升研发机构层次等级

6.3 主要创新点

6.3.1 对不同结构特征的都市圈的城市创新能级进行研究

6.3.2 构建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体系

6.3.3 对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影响进行分析

6.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4.1 对研发机构其他特性的空间分布研究

6.4.2 对研发机构实际运营效率与城市创新能级的比较研究

6.4.3 对其它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研发机构作为推动我国研发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一直是我国区域与城市创新发展的重点关注与建设的对象。自创新驱动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各省市相继走上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之路,不同形式的研发机构建设也迎来了新的高潮。然而,过度关注研发机构的数量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研发机构在行业类型、建设形式以及设立级别等特性的内在需求,致使诸多地区的研发类型同构与区域研发联系障碍,区域的整体创新水平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以都市圈为研究范围,对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同城市创新发展水平与特色方向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的研发机构为例,通过对都市圈内城市的城市创新能级水平与研发机构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基础研究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实例研究部分和研究结论部分,共六章。
  其中,第一章为基础研究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界定相关研究概念,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并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章为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对城市创新活动特点及影响要素、城市创新能级水平影响要素等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对研发机构的类型及其宏观与微观的区位选址偏好及要素进行分析研究。
  第三、四、五章为实例研究部分,其中第三章从研发机构的数量、级别与设立类型三个方面对目前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的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第四章基于建立的城市创新能级指标体系,对两大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水平以及在知识、产业、技术创新与环境支撑水平进行测算与分析,并构建两大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体系,第五章在第三、四章的研究基础上,对城市创新能级水平与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不同创新能级分项与研发机构的数量、级别与设立类型的空间分布的内在逻辑关系。第六章为研究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两大都市圈研发机构空间布局建设的策略建议以及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研究发现,目前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的研发机构在空间分布格局和体系结构上与城市创新能级基本一致,创新能级水平较高和研发机构数量较多的城市基本沿沪宁走廊分布,城市按照研发机构建设质量与创新能级水平均形成五级体系结构。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城市创新能级水平总体上可以反映研发机构的数量与级别分布情况;其次,不同城市创新能级分项对研发机构的数量、级别与类型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其中代表城市创新服务配套水平的创新环境支撑能级对研发机构的数量分布具有最为显著的影响作用,知识创新能级与产业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的类型和级别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知识创新能级水平是影响知识型研发机构和高层次研发机构分布的最关键要素,产业创新能级水平是影响产业和技术型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的最关键要素;再次,城市创新能级对部分特定类型的研发机构具有一定的“捆绑效应”,政府主导型与高校主导型研发机构一定程度上与企业主导型研发机构存在空间交替互补关系,这一关系在创新水平发展一般的城市表现的尤为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