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顺式阿曲库铵用量及肌松恢复的影响
【6h】

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顺式阿曲库铵用量及肌松恢复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Abbreviations)

前言

文献综述 顺式阿曲库铵及其不同用药方式在临床上应用的新进展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主要药品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步骤及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麻醉和肌松监测

1.2.3 数据记录和采集

1.3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肌松维持时间和顺式阿曲库铵给药量

2.3 肌松恢复情况比较

2.4 麻醉用药情况

2.5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背景:
  肌松药是全身麻醉重要的组成药物,用以满足气管插管和手术的需要。肌松药的使用遵循满足临床需要前提下的最小剂量原则,以减少肌松药残留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肌松药不同的给药方式可能影响肌松药的用量和肌张力的恢复。此前,临床上肌松药的使用方式主要有单次间断推注和持续泵注两种方式。由于这两种给药方式均以临床经验为主,容易出现阻滞不全和用药过量的问题。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和器官功能都发生了改变,而这些改变也引起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方面的相应改变。从而更容易发生肌松药残留,增加相关并发症。术后肌松残留将导致:(1)增加了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危险;(2)降低了化学感受器对缺氧的敏感性;(3)咽及食道上段肌肉功能未恢复,增加了反流和误吸的危险;(4)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目前,由于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技术的发展,可以配合肌松监测实行肌松药的闭环TCI,实现肌松药的科学使用。但目前此用药方式对老年患者肌松药用量和残余肌松作用影响如何还不清楚。
  目的:
  本研究拟在以咪达唑仑、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瑞芬太尼为主导的全凭静脉麻醉下,观察闭环TCI、间断给药和持续输注三种不同的给药方式,在维持恒定目标肌松时(T1<12%),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顺式阿曲库铵用药量及术毕肌松恢复情况的影响,探讨顺式阿曲库铵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最佳的给药方式,为临床麻醉中顺式阿曲库铵在老年脊柱患者中的个体化给药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间,在全麻下实施脊柱手术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闭环TCI组(A组,40例)、间断给药组(B组,40例)、持续输注组(C组,40例)。所有患者给予相同的生命体征监测方法、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气道管理、血流动力学管理、液体管理。待患者意识消失后校准定标,对尺神经进行连续4个成串刺激监测,TOF频率为2Hz,刺激电流强度为50mA,串间间隔为15s,以T1颤搐抑制值作为判断肌松效应的指标。设定肌松深度反馈值T1=12%。A组:闭环TCI系统自定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速度为0.33ug/kg/min,增药速度5.0ug/kg/min,当T1>12%时输注系统自动泵注顺式阿曲库铵直至T1<12%;B组:间断给药,当T1>12%时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03mg/kg;C组:持续输注3ug/kg/min,当T1>12%时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03mg/kg。三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给肌松药,术后不使用肌松拮抗药,待其在安静状态下自然恢复。当TOF恢复至T1≥75%时结束肌松监测,满足拔管条件后拔除气管导管。
  记录肌松维持时间(从首次给药到停止用药后T1恢复至12%的时间)以及三组患者肌松维持时间内的用药量,记录停止泵注后TOF恢复至25%、75%时间及恢复指数(TOF从25%恢复至75%时间)。
  结果:
  三组患者在人口统计学资料和术前患者身体状况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麻醉药用量,手术时长以及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肌松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肌松维持用药量为(27.8±3.6) mg,B组肌松维持用药量为(31.3±4.6)mg,C组肌松维持用药量为(30.7±3.1)mg。A组患者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用药量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恢复指数为(12.9±2.9)min,B组的恢复指数为(18.6±3.1)min,C组的恢复指数为(17.5±3.2)min。A组明显短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间断给药和持续输注相比,使用闭环靶控输注可显著减少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中顺式阿曲库铵的用药量,缩短肌松恢复时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