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化重组与景园设计表达——以无锡环城古运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6h】

文化重组与景园设计表达——以无锡环城古运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景园文化的理论研究

1.2.2 国外景园设计中的文化研究

1.2.3 国内景园文化的理论研究

1.2.4 国内景园设计中的文化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景园文化的重组及其必要性

2.1 场所文化的解读

2.1.1 景园文化的概念

2.1.2 景观环境的“场”效应

2.1.3 文化与景观环境的内在关联

2.2 景园文化重组的本质和特点

2.3 文化重组的必要性

2.3.1 文化重组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2.3.2 文化重组实现了景园文化的创新

2.3.3 文化重组是景园设计表达的重要途径

2.4 小结

第三章 景园设计中文化重组的方法及应用

3.1 场所解读

3.1.1 时间解读

3.1.2 空间解读

3.1.3 人的行为与活动

3.1.4 人们的“集体记忆”

3.2 文脉梳理

3.2.1 文化内容的特性与影响

3.2.2 文脉梳理的原则

3.3 文化整合

3.3.1 文化保留

3.3.2 文化提升

3.3.3 文化植入

3.3.4 文化融合

3.4 文化重组在景园设计表达中的应用途径

3.4.1 布局因地制宜,重组场地肌理

3.4.2 重组场所记忆,艺术表达历史

3.4.3 重新编排典故,再现典型场景

3.4.4 突出以人为本,重组场地功能

3.5 小结

第四章 案例研究--无锡环城古运河景观设计

4.1 无锡环城古运河场所解读

4.2 无锡环城古运河文脉梳理

4.3 无锡环城古运河文化整合

4.4 无锡环城古运河景观设计中文化重组的应用

4.4.1 无锡环城古运河的空间布局

4.4.2 无锡环城古运河历史的艺术表达

4.4.3 无锡环城古运河历史典故和典型场景再现

4.4.4 无锡环城古运河文化与功能的融合

4.5 小结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人们不仅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产生了对文化的渴求,对景观环境的文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场所环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不断积淀各种文化,这些历史遗存既有存在的价值,又有被重新引用到新的景观环境中的意义。因此将环境中原有文化元素、文化线索重组并利用到新的景观环境中,这样的做法称之为景园文化重组。通过文化重组的方式来表达景园文化,一方面通过对多种文化的甄别、筛选,最终整合进新的景观环境,使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更具有意义;另一方面把景观环境作为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让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协调统一,实现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对我国大量文化遗存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
  文化重组,即通过人为的手段,对场所中遗留的多种文化因子进行甄别和筛选,保留其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使多种文化有序协调的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景观环境中,通过对场所的解读,分析场所中文化因子的特性和相互关联;结合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传承性、艺术性和功能性等方面的要求,通过文化保留、文化提升、文化植入和文化融合等方式,从景园设计的基本要素入手,耦合空间、形式、意境和功能等,重组构建场所空间、表达场所文化,将文化因子融合进新的景观环境中。
  本文首先探讨景园文化和文化重组的概念和特征,着重分析文化重组和景园设计表达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内在关联,得出文化重组在景园设计表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景园设计表达中文化重组的相应研究和重点探索,总结景园设计表达中文化重组的设计模式,探讨出景园设计表达中文化重组的一般方法和应用途径。本文分以下三部分进行论述:首先,阐述景园文化和文化重组的概念和特征,突出文化重组对景园设计表达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大量国内外优秀案例的比较,结合文化重组理论,研究在景观环境下文化重组的方法和规律,归纳总结出文化重组在景园设计表达中的应用途径;最后,通过在无锡环城古运河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实践运用,检验文化重组对景园设计表达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文化重组在景园设计表达中方法和应用的研究,以及具体在无锡环城古运河景观设计中的实践探索,将现代景园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遗存在现代景观环境中继续绽放其魅力,实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除此之外,通过文化重组的方式表达文化,如何将历史文化遗存在新的景观环境中与现代景观元素及场所功能紧密结合,还需要继续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