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苏锡常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形态组构分析
【6h】

苏锡常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形态组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乡村建设的热潮

1.1.2 现状问题

1.1.3 相关概念界定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创新点

1.3 理论研究现状

1.3.1 关于农村聚落及居住空间形态的研究

1 3.2 关于农村聚落空间形态类型特征的研究

1.3.3 空间句法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调研与基础部分的研究

1.4.2 农村居住空间形态、类型模式的研究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苏锡常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形态特征

2.1 地理及自然环境特点

2.1.1 地理区位

2 1.2 自然环境特点

2.2 历史脉络及文化传统

2.2.1 悠久的历史文脉

2.2.2 深厚的传统文化

2.3 社会经济发展

2.3.1 传统农业时期

2.3.2 改革开放时期

2.3.3 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

2.4 聚落空间形态的地域性

2.4.1 基于地理与环境的地域性

2.4.2 基于地方历史文化的地域性

2.5 空间形态类型及特点

2.5.1 基于与自然环境关系

2.5.2 基于产业类型

2.6 空间的形态组构

2.6.1 组构的概述

2.6 2 空间组构的定量描述

2.6.3 拓扑分析方法的原理

2.6.4 空间组构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苏锡常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形态的句法分析

3.1 调研概述

3.2 山地丘陵型村落

3.2.1 苏州市东山镇陆巷村

3.2.2 苏州市金庭镇明月湾村

3.2.3 无锡宜兴市太华镇乾元村

3.3 水网湖荡型村落

3.3.1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

3.3.2 苏州张家港市大新镇日字圩埭

3.3.3 无锡宜兴市高塍镇梅家渎村

3.4 江南平原型村落

3.4.1 无锡市玉祁街道礼社村

3.4.2 无锡市惠山区黄泥坝村

3.4.3 常州金坛市薛阜镇倪巷村

3.4.4 常州市郑陆镇焦溪村

3.5 沿江圩区型村落

3.5.1 常州市魏村镇靴胴圩村

3.6 村落空间组构类比

3.7 村落形态组构模式类型

3.7.1 树型模式

3.7.2 轮轴型模式

3 7.3 网型模式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锡常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形态的类比分析

4.1 村落组构模式研究意义

4.2.1 自然环境与组构形态

4.2.2 自然环境下村落形态演变

4.3 基于组构模式下的句法类比

4.3.1 集成度核心的形态特征

4 3.2 组构模式与社会功能

4.3.3 低集成度区域类比

4.4 自然环境与组构模式的相互作用

4.5 苏锡常地区农村发展的启示

4.5.1 苏南农村的发展困境

4.5.2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4.5.3 苏锡常村落发展的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反思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苏锡常地区为代表的苏南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农村空间形态及整体风貌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乡村居住空间的地域性逐渐流失。因此,本文基于空间句法对苏锡常地区十个样本村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摆脱传统乡村空间研究的定性的、描述性的分析,挖掘苏南农村深层次的空间形态组构特征,以及居住空间与社会功能、人的行为活动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研究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调查研究及空间句法软件对十个样本村进行分析研究;二是根据样本村落组构特点横向类比研究,并总结归纳其形态组构规律;三是将村落组构规律与地形特点相联系以探求两者间的关系。
  论文主体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论文研究所做的基础准备,其中对论文研究对象及一系列名词进行界定,并且为后文样本村的选择划定了范围。第二章是对苏锡常地区农村基本状况进行阐述,结合文献资料深入研究苏南农村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发展要素。同时从聚落形态特征及类型的角度分析苏南村落的地域性特点。第三章是对所选择的十个样本村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及调研现状对各个村详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样本村落横向比较,总结其居住空间形态特征,并归纳为组构模式。第四章是从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构模式两个角度对样本村进行比较分析,探求特定类型下苏南村落的主要特征、规律。同时,比较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与组构模式之间的联系,并提出苏锡常地区农村发展的策略。最后的总结与反思部分主要对全文研究内容及结论进行总结,同时思考论文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并对研究内容进行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