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活态保护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研究——以南京云锦为例
【6h】

活态保护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研究——以南京云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考察非遗的发展历史,发现“活态”是非遗发展重要规律。在历史进程中,非遗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和地域的变化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外在的时空要求。“活性”是非遗的本质。当非遗不能顺应外在时空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时,就失去了“活性”,便会出现存续危机。这是今天大多数非遗发生危机的共性问题。传统的博物馆保护,偏于静态,并不能激活非遗的“活性”特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遗在当下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本文以“活态保护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研究”为题,就是希望通过探讨非遗的现代转型和创新转化激活其自我造血的能力,使非遗在社会生产中、在民众生活的使用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此即“活态保护”的内涵,也是是当今世界物遗和非遗保护的主流趋势。 为了能更全面的讨论这一课题,本文从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和余论展开。 第一部分即绪论,主要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选题价值,同时还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本文的总体写作框架进行了交代。 第二部分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梳理了非遗活态保护的概念和内涵,从历史规律和国内外实践情况出发,指出“活态”是非遗的本质属性,“人”及“时间”、“空间”构成了活态内容的三要素。同时,本部分还指出保护传承人实践能力,激发其创造力,维护非遗个性和多样性构成了非遗活态保护的具体内涵。而回归生活、保持非遗本真性、顺应当下时代语境是非遗活态保护的遵循原则。非遗活态保护的实质是通过现代性转型和创新重新激发非遗的自我造血能力。第二章讨论了“赋能”传承人的问题,探讨如何推动传承人从“被保护者”到“创新主体”的转化。本部分将“赋能”理念运用到非遗活态保护中来,主要涉及何为“赋能”、为何“赋能”、如何“赋能”的问题。通过“赋能”促使传承人在坚守传统与适应创新之间做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选择。第三章以南京云锦为案例,分析讨论非遗在当下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多种尝试,涉及传统元素如何转化进入各种文创产品,非遗如何通过现代技术与工艺、通过表现形态转化、通过跨界合作融入当下社会。第四章以南京云锦为案例,针对其民众接受度做了问卷调查,并对市场调研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云锦在民众中接受度不高的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本部分最大的目的是通过具体直观的数据反馈,使传承人能够有的放矢,清晰认知当代民众的审美和消费需求,生产出符合时代生产生活需求的产品,使得非遗回到寻常百姓家。 第三部分即余论,对本文的主要论点做出总结,延伸讨论了实施活态保护过程中涉及的外围环境问题,以及对非遗保护事业的展望。

著录项

  • 作者

    徐顺昌;

  •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

  • 授予单位 东南大学;
  • 学科 艺术学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章旭清;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保护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