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跨群体因果性与因果建模研究
【6h】

跨群体因果性与因果建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Abstract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依据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立足点与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基于证据支持理论的线性模型

2.1 跨群体因果性的线性模型

2.2 线性模型的适用性疑难

2.3 调节技术与随机对照试验

2.4 证据支持理论的局限性

小结

第3章 单一路径因果机制模型

3.1 因果机制与干预解释

3.2 可比较追踪进程

3.3 因果关系的正相关外推

3.4 单一路径与多条路径

小结

第4章 基于可传输框架的选择模型

4.1 DAG的确认功能

4.2 跨群体外推与选择模型

4.3 可传输性与非可传输性

4.4 选择模型和调节技术

4.5 超越可传输性框架的因果外推

小结

第5章 因果模型的协调合理性分析

5.1 经验协调性分析与过硬性选择

5.2 因果模型的比较与综合

5.3 调节因子与协调力

5.4 因果模型的机制性内涵

5.5 调节技术分析因果路径

小结

第6章 新的因果调节模型的生成

6.1 因果调节模型的雏形

6.2 因果调节模型的多条路径效应

6.3 因果调节模型的参数部分

6.4 确定原因变量的跨群体效应

6.5 建模方法的进步性与核心解子

小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跨群体因果性研究的是已知因果关系跨越群体能否成立的问题,即研究原因变量跨越群体能否产生效应,也被称为因果外推问题。跨群体因果外推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相关群体的背景要素无法全部获悉,导致了原因变量跨越群体后的效应不易确定。 面对这一问题,哲学研究者在形式技术层面使用因果建模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南希·卡特赖特(N.Cartwright)和杰里米·哈迪(J.Hardie)使用线性模型进行证据性解释,这样的解释面临原因变量选择的困难,只适用于受限制的群体集合。丹尼尔·斯蒂欧(D.Steel)进行了跨越生物学实验和社会学边界的因果外推研究,使用可比较追踪进程的方法来确定原因变量,构造了一种机制解释模型。但是在原因变量与其产生的效应之间只能构造唯一一条路径,对于负向效应的原因变量缺乏适用性,无法解释一些因果外推的特例。朱迪亚·珀尔(J.Pearl)和伊莱亚斯·巴伦布瓦姆(E.Bareinboim)提供了图形化建模的决策方法,构造了可选择模型图,整体构思是建立在因果性可传输框架之上。但是,跨群体的因果条件并不能通过可传输性框架传递,并且作为平均趋势的估计,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变量效应无法通过可传输性框架进行确定。这就需要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因果建模方法,以便发现更好的因果模型,用以解决跨群体因果外推问题。 从协调合理性的视角看,跨群体因果模型的发展体现了修正模型以增强协调力的改进策略,逐步扩大模型的经验协调力、概念协调力和背景协调力。使用调节技术分析因果路径与设置因果机制是模型修正的关键。在此基础之上比较、综合代表性模型的优势形成了新的因果调节模型。因果调节模型使用调节技术结合因果机制干预调节因子M,对于多条因果路径进行比较准确地描述,并且将图形化建模与线性方程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原因变量的跨群体效应,能够表征较为广泛意义上的跨群体因果关系。调节因子M发挥了转化与限定原因变量的关键作用,属于因果模型中“核心解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果建模方法成为了进一步解决跨群体因果外推问题的有效科学方法。

著录项

  • 作者

    尹飞;

  •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

  • 授予单位 东南大学;
  • 学科 科学技术哲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马雷;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群体; 因果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