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许筠赋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创新
【6h】

许筠赋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创新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朝鲜赋与中国赋的历史渊源

2.1 朝鲜对汉文化的接受

2.1.1汉文化传入朝鲜

2.1.2 汉文化对朝鲜社会思想的影响

2.2中国赋对朝鲜赋的影响

第三章 许筠的思想及情结

3.1时代背景

3.2 思想性格

3.3 慕华情结

第四章 徐筠赋对中国赋的借鉴

4.1体裁方面的借鉴

4.2 题材方面的借鉴

4.3 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借鉴

第五章 许筠赋的创新

5.1内容创新——五行方位学说构建小赋内容

5.2形式创新——叹息式结尾构成作品独特形式

第六章 结 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文评述了许筠赋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创新。在中朝两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赋”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体,倍受两国文人的重视,是中韩两国古代文学史的宝贵遗产。许筠(1569—1618),字端甫,号蛟山、惺所、白月居士等,是朝鲜王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学识文才极高,得到时人和后人的公认,是李朝汉文学者的典范。许筠流传后世的作品数量颇多,体裁广泛,内容深刻,其中“赋”有九篇。许筠赋以抒情为主,但在主题侧重方面各有不同,是作者现实经历的折射和真实心境的表达。朝鲜赋是中国赋的后生,许筠更是有着极深慕华情结的文人,因此在他的赋中自然少不了对中国优秀赋作的模拟和借鉴。许筠赋均采用了中国赋的传统形式“骚体”和“文体”。骚体赋长于抒情,尤其是哀怨之情。许筠的《东征赋》纪行抒情,《思旧赋》感时伤事,《北归赋》、《续静姬赋》感士不遇,《梦游鍊光亭赋》借梦境抒情,《梦归赋》感叹人生,这种种人生的情感体验用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骚体形式表现出来是最为恰当的。许筠另外的三篇赋----《竹楼赋》、《东林城赋》、《次别知赋寄吊诡石洲二友》采用的是文体赋的形式,在这三篇作品中,作者根据描写、叙述、抒情的不同需要,灵活地变换句式,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许筠赋对中国赋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不少借鉴。他运用中国汉代大兴的模拟的手法成功地创作了《思旧赋》和《续静姬赋》,两篇赋从题目到体例都承袭中国的《思旧赋》与《静姬赋》,以此种形式来表达自己与所模仿作家的异代同悲。此外,他还借鉴铺陈手法进行景色、场面、行迹等方面的铺叙,构成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运用中国赋经常采用的讽喻、夸张、渲染、曲笔、虚构、运用意象等艺术手法作为文章的主要表现方式,为其作品增色不少。除此之外,他还借鉴了一些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加深了其赋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许筠赋对中国赋在各方面的借鉴是极为成功的,许筠的汉文化底蕴也是极为深厚的。当然许筠赋的成功创作并不仅仅依赖于对中国赋的借鉴,更在于他在融会贯通中国赋创作的传统技巧后,能够旧瓶盛新酒,以新的方式来应用,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他将中国长篇赋中出现的五行方位象征的意义和情感分割并应用于独立的篇幅短小的篇章中,使几篇单独的作品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以及情感体系。而且,他还将自己的作品全部采用叹息式的结尾,形成自己赋作品独特的叹息式结尾的形式。许筠将中国赋的技巧灵活应用,形成自我风格的创新实为不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