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临床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6h】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临床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 论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2.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标准:

2.2.1 设计方案

2.2.2 收集内容

2.2.3 各个危险因素的评定标准

2.2.4 各个危险因素的赋值与赋值说明

2.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 果

3.1.1 一般情况

3.1.2 既往史与个人史

3.1.3 血压

3.1.4 生化指标

3.2 两组病历资料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 论(Discussion)

4.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

4.2.1一般情况

4.2.2 既往史

4.2.3 个人史

4.2.4 生化指标

第五章 结 论(Conclusion)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形成过程中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从而揭示多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为脑血管病的早期临床干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住院并检测过颈动脉超声的患者746例,根据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2组,测定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FBG)、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生化指标,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每日吸烟量与吸烟年数、高血压病史、最高收缩压、最高舒张压、2型糖尿病病史、最高血糖值、冠心病病史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经过单因素分析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主要主要受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的影响(ORsex=1.905,Psex=0.000;ORage=3.130,Page=0.000;OR吸烟史=1.599,P吸烟史=0.020;OR糖尿病史=2.263,P糖尿病史=0.037;ORSBP=1.800,PSBP=0.000;ORTC=1.974,PTC=0.000)。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60岁以上组高于≤60岁以下组(x2=43.685,P=0.000),男性组高于女性组(x2=12.584,P=0.000),有吸烟史组高于无吸烟史组(x2=11.513,P=0.001),有高血压病组高于无高血压病组(x2=6.077,P=0.014),有糖尿病史组高于无糖尿病史组(x2=4.009,P=0.045),有冠心病史组高于无冠心病史组(x2=7.496,P=0.006),收缩压(SBP)增高组高于收缩压(SBP)正常组(x2=14.942,P=0.000),舒张压(DBP)增高组高于舒张压(DBP)正常组(x2=11.884,P=0.001),空腹血糖增高组高于空腹血糖正常组(x2=6.160,P=0.013),甘油三酯增高组高于甘油三酯正常组(x2=7.192,P=0.007),总胆固醇(TC)增高组高于总胆固醇正常组(x2=11.841,P=0.001),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组高于低密度脂蛋白正常组(x2=10.905,P=0.001)。3.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斑块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检出率不断增高。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