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4例滑膜肉瘤的临床分析
【6h】

24例滑膜肉瘤的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 略 词 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结 果

3.1 发病年龄

3.2 发病部位

3.3 局部表现

3.4 病理组织学表现

3.5 影像学表现

第四章 讨 论

4.1 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

病理图片

4.2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4.3滑膜肉瘤的鉴别诊断

4.4 滑膜肉瘤常见误诊原因

第五章 结 论

5.1临床表现

5.2影像特征

5.3 总结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滑膜肉瘤影像学检查的现状及临床治疗价值

附 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 录 B(研究生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4例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诊断相互对照,集中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分析、归纳X线、CT、MRI影像学检查在滑膜肉瘤诊断中的价值,提高滑膜肉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中日联谊医院)自1998年至2012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24例,所有病例中20例行X线平片检查,24例行CT及增强检查,24例行MRI及MRI增强检查。对其性别、年龄分布、肿瘤部位、肿块大小、临床病理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4年共收治滑膜肉瘤手术病例24例。其中男性病例14例,女性病例10例,男女之比为1.4:1,男性患者数量高于女性。36~63岁为本研究的发病高峰年龄,共计17例,占总数70.83%,好发病的部位集中在四肢关节处,膝关节8例、骶髂关节5例、臀部肌肉旁5例、股骨干旁4例、踝关节1例、肩关节1例,下肢多于上肢。肿块直径介于3~21cm,多为5cm以上。皮肤颜色多为正常,3例皮肤发红并局部静脉怒张,均见于肿块明显者。X线多数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可见斑点状、斑片状钙化影,溶骨性表现为大块状,斑片状,虫蚀状及筛孔状,均边界不清,肿瘤直接侵犯骨组织。CT表现为低密度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大团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楚,周围肌肉与病灶间无清楚边界。病灶最大径2.10~18.60cm,直径<5cm10例,直径>5cm14例。MR表现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10例(61.11%)出现高、中、低三重信号征,T1WI呈低信号,其内可见片状更低信号影。病灶最大径2.10~18.60cm,15例MR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不均匀的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
  24例滑膜肉瘤的病理组织学分型为:单相梭形细胞为主型2例,单相上皮样细胞为主型1例,双相分化14例,低分化型7例。肿块内有出血和囊性变12例,大量瘤组织坏死6例,钙化12例。
  结论:综上所述,滑膜肉瘤的患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中、老年。滑膜肉瘤多发生于四肢部的大关节周围,以下肢发生最为多见,最常见的发病部位集中在膝关节周围、与腱鞘、滑膜囊、关节囊等关系密切。通常在临床上组织学分为四种类型:单相纤维型、双相型、单相上皮型、低分化型。X线特点为:病灶部位的钙化,在关节伴软组织伴有肿块、肿块内出现偏心性钙化、邻近骨质缺损。CT对于较小的肿块或者发生在较复杂的钙化灶或骨质破坏的显示更清楚,增强扫描有助于病灶成分的辨别。MRI特点为:在T2WI上,成像间有条带状低信号间隔,肿瘤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可出现三重混合信号,即液体类似的高信号、与脂肪信号类似或稍高中等信号、与纤维组织类似的稍低信号。滑膜肉瘤的影像学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可以提高滑膜肉瘤的诊断准确率,对临床治疗方式及延长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