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革命语境中的上海叙事——《子夜》与《上海的早晨》比较研究
【6h】

革命语境中的上海叙事——《子夜》与《上海的早晨》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 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2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

第二章 革命与上海的交织

2.1纷繁的革命释义

2.2独特的上海叙事

第三章 相似人物形象的艺术设置

3.1欲望的被规避——革命者及工人群众

3.2欲望的被修饰——资产阶级

3.3欲望的畸形——反面人物

第四章 相近内容设置的多重表征

4.1主题的明晰

4.2相似的结构

4.3场景的多维转变

4.3.1公共场景

4.3.2私人场景

第五章 革命叙事的历史性承继与发展

5.1 不同作家的不同想象

5.1.1 个体体验的差异

5.1.2时代距离效应

5.2延续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出现了大量描写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叙事作品,而上海是一个一再被书写的城市,也伴随着中国国家民族的想象过程。《子夜》和《上海的早晨》属于此类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家内忧外患,人民困苦,工业萎缩。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为了生产建设,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以这两个时期为背景出现了这两部重要的作品《子夜》和《上海的早晨》。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活动地点都是上海,选择的行业都是纺织业,小说的名字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达的情感都有很强的现实激情。
  两部作品写作时间相距二十多年,但在上海群像、内容设置、场景运用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写作了都市中的人和事与乡下人进城的故事,在对上海的想象中,上海在不断地被符号化、概念化。本论文运用结构主义批评、社会历史学等文学批评方法将两者进行比较。从特定的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似与相异,继承与发展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和审美内涵。
  绪论部分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本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并且梳理近几年两部作品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比对。
  第一章主要梳理一下众多的对“革命”的解释,给我们表达了革命一次进入中国被接受和肯定的历史形态,并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作家们对上海的想象,展现出独特的上海叙事。
  第二章对两位作家对上海的活动者进行分析,主要指出在革命意识形态规约下,革命者欲望的被规避,资产阶级不正当欲望的道德化修饰,还有作品中设置的反面人物的状态,上演了一幕幕欲望的批判之舞。展现两部作品在革命历史语境中形象谱系的独特面貌。
  第三章指出在革命历史语境下相近设置的指向。主题的明晰、结构的相似、革命历史语境下私人场景空间、公共场景空间等独特书写的不同表征。
  第四章指出两部相差二十多年的作品在革命历史语境和都市文化方面的承继与发展。包括不同作家的不同想象、作家的个体体验对作品的影响、时代距离差异和国家性质改变下作品的意义、革命意识形态下的承继和发展。
  最后指出,在革命意识形态下的革命叙事作品中,肯定革命、赞扬革命是其根本和具统治地位的观念。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独特的风情给了作家独到的想象方式。作为以上海为背景来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描写的作品有其独特的审美和价值。随着革命叙事作品的不断被神圣化,革命叙事作品的批评逐渐减弱。《子夜》和《上海的早晨》标示这类作品的因承和嬗变。两部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定的价值,是现代当文学史是关键的两个结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